一篇文章,写清楚中国空军建军初期装备的战机歼-5,竟然还有一开炮就停车的型号
一篇文章讲清楚系列,之前是按照倒序的方式回顾了中国空军几款主要歼击机的发展史(文末有系列文章的链接)。本来这一篇是打算讲歼-5作为收官的,但是该机的子型号太少,可写的内容也不多。所以,干脆就把1949年建军前后那段时间,中国空军装备过的主力战机都罗列一下,这样也算有始有终了。
拉-9/拉-11
中国空军的起点是很高的,1949年成军就进入喷气机时代。但是,当时中国空军也装备过大量的活塞式飞机,其中歼击机主要是拉-9和拉-11两个型号。
拉-9是苏联在战后才发展出来的,跟美国的P-51“野马”一样,算是末代活塞式歼击机了。
从1950年开始,中国通过无偿和有偿的形式,从苏联接收、购买了129架拉-9,装备于空军新成立的4所歼击机航校(还有2艘轰炸机航校),以及刚组建的第4混成旅下的两个歼击机团。
空军博物馆里的拉-9
拉-11是拉-9的增程型,主要是提高了航程(1735公里提高到2535公里),其他技术指标差不多。
1950年苏联空军进驻上海,协助华东地区的防空,其第106歼击机师装备的就是拉-11。该师在10月撤回苏联时,将所属的拉-11全部留下,装备了中国空军新组建的空2师等部队。
中国空军前前后后共装备了163架的拉-11,并且这些飞机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因为跟喷气机的性能差距明显,这些活塞式飞机的参战机会不多。最有名的战例就是1951年11月志愿军空军第三次轰炸大和岛时,护航的拉-11与F-86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的血战,创造了用活塞式歼击机击落喷气机的记录。
另外,1954年中国空军击落英国民航客机事件,就是空29师85团拉-11的失误。
因为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拉-9/11在朝鲜战争结束后都迅速退居二线,作为部队、航校的训练使用,并在五十年代末期陆续退役。
博物馆里的拉-11
米格-9
提到中国空军那会儿的装备,大家基本都知道米格-15。估计很少人知道,当时中国空军还大量装备过一款叫米格-9的机型。
米格-9是苏联在战后研发的第一款喷气式歼击机,是米格-15的前一代。该机的研发处于活塞式和喷气式的过渡时期,有着那个时代喷气机的很多特征,比如机头进气、平直翼等。
该机最大的特征,是在进气口安装了一门37毫米机炮。开炮后产生的硝烟会被发动机吸入,导致停车。考虑这是第一代喷气机,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倒也可以理解。但是这也严重影响了该机的可靠用,所以并没有大量生产(1000架的产量在那个年代不算高)。
米格-9,进气口的机炮设计是很大的败笔
1951年4月,空6师在沈阳接收了苏联一个歼击机师的装备,包括58架米格-9。这是中国空军首次接收该机型,比接收更先进的米格-15还要晚(1950年7月)。
至1951年6月,中国空军先后从来华援助的苏军手里接收了358架米格-9。
不过,中国空军拿到米格-9后发现,该机比米格-15差的太多了。而且,此时志愿军空军已经在朝鲜上空跟美军的F-80和F-84交过手,也明白米格-9根本不是对手。
所以,这些米格-9没有被派到朝鲜战场,而是在后方给新组建的空军部队当做训练机用。
1956年,这些米格-9开始被淘汰,比拉-9/11的淘汰时间还早。因为该机的可靠性、可维护性都太一般了,尤其是在空中开炮就停车这个毛病,谁受的了?
中国空军当年装备的米格-9机队
米格-15
该机很多军迷都听说过,这是助中国空军成名的机型。
米格-15是苏联战后发展的第一代实用的喷气式歼击机(米格-9不实用),比美国的F-80、F-84、FH-1喷气式舰载机都要先进,跟F-86并驾齐驱,各有优势。
米格-15的优势是重量轻(低了2吨)、推重比高、垂直爬升率好;而F-86是翼载荷低、水平盘旋性能好。
所以,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空军最常见的战术就是快进快出。发现美军机群后,高速冲进去,打完就立马爬升脱离,发挥米格-15的爬升优势。绝对不跟F-86纠缠,进入狗斗状态,那就是找死。
志愿军空军的米格-15
另外,米格-15的武器是3门航炮,火力强度优于F-86的武器是6挺机枪。不过米格-15的3门机炮口径不一样(一门37毫米,2门23毫米),所以弹道不一样。射击距离稍微远一点,那精度就跟天女散花一样。
所以,苏联给的建议“看见敌人飞机上的铆钉再开火”,意思就是逼近了再开炮。不过这很考验飞行员的心理素质,这么近距离开火,保不齐自己都会被敌人炸开的飞机碎片击中。
恰好,陆军出身、习惯了刺刀见红的志愿军飞行员,最不缺的就是心理素质。
凭借过硬的战斗作风,加上米格-15诸多的优点,让志愿军空军在朝鲜上空还能跟美军掰一下手腕。
后来装备的米格-15比斯,只是有限的改进,整体技术状态差不多。
中国引进的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达到了4位数,一直到1980年才全部退役。
志愿军空军的米格-15比斯,翼刀上的缺口是最明显的区分标识(米格-15的翼刀没有缺口)
歼-5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正式开始现代化建设,包括航空业。
最初中国打算仿制米格-15,一来该机用的很顺手,也有感情,二来米格-15当时还不算落后。
不过苏联提议,已经有了更好的米格-17了,不如仿制这个吧。
其实米格-17跟米格-15相比,并没有本质提高。无论是动力、武器系统、主要飞行指标(升限、最大速度),其实都大差不差。把米格-17看做是米格-15的深度改进型,也不为过。
1953年11月,苏联与中国达成正式协议,同意中国生产米格-17F(昼间型)。
随即,112厂派出技术骨干,前往苏联考察学习,掌握喷气机的建造技术。
1954年10月,仿制米格-17正式立项,代号东风101。
1956年7月19日,东风101“中0101”号原型机首飞成功。
东风-101首飞的原型机,三翼刀是其和米格-15最明显的外观区别,后者是两翼刀
1956年9月8日,东风101通过验收鉴定,被命名为五六式歼击机,1964年改名为歼-5。
1957年10月1日,首批4架歼5,参加了国庆阅兵。毛主席指着飞机骄傲的对外国友人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
1959年,歼-5停产,一共生产1994架(包括后续的其他型号),广泛装备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一直到80年代才退役。
1957年的阅兵影像,歼-5飞过的镜头
歼-5甲
无论是米格-15、米格-15比斯,还是米格-17F,都是昼间型飞机,夜间无法作战。所以在1957年,中国空军从苏联引进了一批米格-17PF,组建了若干夜航大队。
米格-17PF装备的RP-1雷达,让该机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不过中国没有引进该机的生产技术,因为中国当时已经在和苏联谈判引进米格-19P全天候歼击机。
然而,60年代初期米格-19P的仿制出了问题,几年内都无法交出一架可用的飞机。
为了满足夜间防空需要,1961年5月,空军和航空业决定对米格-17PF进行逆向仿制。因为当初对歼-5的消化是很到位的,所以仿制技术状态差不多的米格-17PF难度会低一点。虽然性能也一般般,但当时的任务是尽快拿出可用的全天候型歼击机。
米格-17PF的逆向仿制工作交给了成飞来负责,仿制型号就是歼-5甲。
1964年11月11日,歼-5甲在西安阎良机场首飞成功,随后飞机通过了国家鉴定验收,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歼-5甲于1965年开始装备部队,到1968年5月停产,一共生产了124架。
整个六七十年代,在歼-6甲仿制失败后,中国的国土夜间防空就是靠这么点歼-5甲。
服役时期的歼-5甲
其实歼-5甲的性能很一般,搭载RP-5雷达探测距离只有10公里左右。而且低空无法使用,因为雷达不能过滤地面干扰杂波。拦截夜间低空入侵的敌人侦察机,效果不是很好。要不到当年也不会想出拿轰炸机投照明灯,给歼击机指示目标的办法。
进入到80年代后,这些歼-5甲寿命到期后,又被复产的歼-6甲替换。
成飞公园里的歼-5甲,机唇和进气口的绿色部分是雷达罩,上面包裹的是搜索天线,下面包裹是跟踪天线
在五六十年代国土防空期间,歼-5也取得了很多战果。
这里贴两个典型战例:
1958年9月的温州湾空战,歼-5与台湾的F-86F大战。期间,F-86F发射的AIM-9B响尾蛇红外制导导弹出现故障,未爆炸后便坠入地面,被我军寻获。后来该弹交由苏联逆向仿制出K13,然后又把生产技术转交给我国,仿制出霹雳-2。
1965年4月,歼-5与美军的F-4B大战。期间,一架F-4B被队友发射AIM-7D“麻雀”雷达制导导弹击中,然后坠海。这架被击落的F-4B残骸被我国打捞了上来,并获得了机身上的2枚AIM-7D导弹。基于该弹,仿制出霹雳-4。不过霹雳-4没有服役,在80年代下马了。
歼-5以一己之力,助推了我军两种类型空空导弹的发展(红外制导导弹和雷达制导导弹)。
保卫南疆的歼-5机群
歼教-5
前文说了,歼-5跟米格-15的技术状态是差不多的。所以空军给歼-5配套的教练机就是双座型乌米格-15。
待到60年,这些乌米格-15都陆续到了寿命末期,需要替换。
基于这个需求,成飞那边以歼-5为基础,参考乌米格-15的设计,开发了歼教-5。
歼教-5于1964年开始研制,1966年4月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机用于静力测试,很快第二架原型机也被制造出来用于试飞。
同年12月,国家就正式批准了歼教-5的定型投产,一直生产到80年代
歼教-5最为高光的时刻,是作为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座机,一直用到1995年。随着寿命耗尽,也没有了零器件来源,才被歼-7EB取代。
前座舱盖为向右开启,后舱盖为向后开启。
歼教-5的前后座舱盖,打开方向是不一样的
歼侦-5
歼侦-5其实不是一款典型的侦察机,毕竟歼-5带2个副油箱时航程只就1500公里左右,作战半径不超过500公里,无法有效执行远程侦察任务。
当初开发歼侦-5,是为了给前线炮兵观察、校正弹着点用的。所以,歼侦-5也被称为炮兵教射机。
从1972年开始,空军基于歼教-5,改装了16架歼侦-5。主要的改装是拆除两门机炮,空出的位置增加航空相机和相机控制器等设备。前舱为飞行员,后舱是领航员,并增加了相应的仪表等。
用这种教射机,是相当考验空地联络、协调能力的。70年代的中国空军,连正常的训练都无法保证,80年代还在恢复中,对越战争期间都没有出动。所以歼侦-5基本也没有排上什么用场,在1986年取消侦察教射大队之后,被改回歼教-5的状态。
歼侦-5的实机图片不好找,就用这个代替吧
不过,上次笔者在青岛的海军博物馆,看到一架很奇怪的歼侦-5,就如下图所示。这架飞机的机头有一个长长的、圆滚滚的鼻子,感觉是装了什么雷达。
但是飞机前的铭牌介绍这是歼侦-5炮兵教射机,很是让人疑惑。因为那个鼻子里明显是雷达,可歼侦-5是在机腹位置安装的相机等设备。
所以,猜测博物馆里的这架应该是一架雷达验证机。
青岛海军博物馆里的歼侦5,疑似是雷达验证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