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器图说》2:阿基米德原来是“亚·昔·墨翟”

发现历史 阅读: 11

西方人伪造出阿基米德这个物理学的老祖宗,其原型只能是“亚·昔·墨翟”。

继续读《奇器图说》,我们逐条来分析。

第5款涉及了密度的概念,称为“本重”,即“体段一样,而金重银轻,是金之质原本重于银也”。

第29、30款进一步说明了两个物体物质相同,密度也相同;同一物质,其重量与体积成正比。

第38款提到了咸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密度大。“水之咸者则其体征为重耳”。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石莲入水必沉唯盐咸卤能浮之。”北宋赞宁《物类·相感志》“盐卤好煮以石莲投之则浮。”姚宽《西溪从语》“日以莲子试卤,择莲子重者用之。卤浮三莲、四莲,味重,五莲尤重。……”中国古代用石莲测定盐水密度的应用非常广泛。

第39款已知水的重量求其体积。使用了三率法,而三率法就是《九章算术》中的今有术。实际已经包含了ρ=m/V的密度公式。

第40款以后开始讨论浮力问题,即阿基米德定律: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其方向竖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

西方伪史把密度和浮力的发现和计算都安在了阿基米德头上,先不讨论阿基米德的真实性,我们看看中国古代关于密度的理解和应用:

《淮南子》:“古人见款木浮而知为舟。”《易·系辞下》:“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船的使用就是密度概念的早期应用。

《孟子》:“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金比羽毛重(是指在同体积的情况下),而不是一钩金与一车羽毛相比。

《墨经》“经五七:荆之大,其沈浅也,说在具。经说:荆沈,荆之有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一。”荆木虽大下沉的却很浅,达到了平衡。荆木下沉的深度就是这个平衡,下沉深度与荆木深度差1/5。即荆木的密度是水的0.8倍。早在“亚·昔·墨翟”之前墨子对浮力和密度都有了准确的认知。

《考工记》:“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意思是栗氏制造量器,要反复冶炼铜锡合金(青铜)直至精纯,然后测量重量和体积,看是否符合量器的标准。准之的意思就是“以金入水,度金之体积”。这比阿基米德用水测量黄金王冠的纯度早200年。

《孟子》《墨经》《考工记》的记载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对密度和浮力的认识和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了。

《汉书·食货志》“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周朝度量衡的标准是以黄金为标准的,一方寸黄金重量为一斤。

《孙子算经》“每方寸物之重为:金一斤,银一十四两,玉一十二两,铜七两半,铅九两半,铁六两,石三两。”在公元三世纪中国人对于不同物质的密度测算已经是非常细致的。

现代公制单位下水的密度是1kg/L,之所以是整数是因为公制单位就是以水的密度为基准的,即4℃下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为1kg。而《奇器图说》中恰恰就是以水的密度作为基准来考量的,水重是“一尺立方容水六十五斤”,再根据其他物质与水重的比值来计算重力、浮力、密度等。这与“黄金方寸,而重一斤”的思想一脉相承,公制单位是按照中国古代度量单位演化而来的,其制定规则和逻辑都遵循了中国度量衡的标准。

公制单位最早是1795年在法国实施的,并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邓玉函在意大利和伽利略一同学习工作,不知道1627年意大利的重量单位是什么?1687年的牛顿又是用什么重量单位?盎司?磅?盎司既是重量单位又是体积单位,显然欧洲人对于度量根本没有准确的认识。如果重学产生于古希腊,那么为什么公制单位与远隔万里的中国制定的度量标准更接近?

1867年,法国举办了一场有关货币、重量和测量系统的国际会议,这是公制单位的第一次推广应用。也就是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的统一度量衡,欧洲是在1867年才完成的。

在《奇器图说》中还没有产生质量的概念,所谓的重是涵盖了质量、力的概念表述,因此度量单位都是“斤”。我记得在学校学习物理时,老师会反复强调质量、重力的区别,学生也很容易搞混。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潜移默化的思维方式导致的,重力这个定义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忽略的,因为在地球上g=9.8牛/千克是被视为恒定的,那么重力9.8牛顿完全可以用1“公斤力”来表示,既体现了质量又体现了力。因此《奇器图说》使用斤为单位是完全合理的。

如果1牛顿=1kg·m/s²,而千克、米、秒这些单位都产生于1795年以后,那么请问伽利略、牛顿、胡克是如何研究力学的?使用的又是什么单位呢?

据青华道人考证,《奇器图说》的浮力部分内容与阿基米德《论浮体》内容基本一致,认为《论浮体》就是根据《奇器图说》编成的。于是我就去看了阿基米德的《论浮体》,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论浮体》的结构显然是在模仿《几何原本》,开篇就是一个公设,接下来引出各个命题。但是这个公设1居然是一个假说,在没有任何定义的情况下,就提出了对流体特征的假设。“他的各部分处于平滑均匀和连续状态,受到推力较小的部分会被受到推力较大的部分所推动”,这样一个复杂描述居然是这本书的最基本框架,而这个描述没有任何的推理过程,也没有任何实验数据。真是天降大神。

“如果流体被渗入任何物体并受到任何其他物体的压缩,那么流体的各部分将受到在它上面的流体的垂直方向的推力”。这就不对了,液体被压缩,这个压缩的力方向没有给定,为什么流体受到的是垂直方向的推力?如果液体仍保持在这个物体内,也就是液体保持静止,那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抵消,也不能说它受到垂直方向的推力,结论也不成立。

公设1看的糊里糊涂的,那就再看看命题吧。命题3就是物体与液体密度相等,物体会悬浮在液体中。对应了《奇器图说》的第40款。令人吃惊的是阿基米德居然是用几何方法来论证物理问题的。

1.先做一个地球的模型,O点为地心。等等,古希腊时代就已经确定地球是圆的了?在没有大航海能力,没有观测技术,连浮力还没有搞清楚前就确立地球是圆的,然后以此为基础来论证浮体的特性,阿基米德这明显是使用了时光机啊。

2.看了这个证明过程,我大概理解公设1想表达的意思了。阿基米德认为把物体放入水中,会给水的底部造成压力,因此PQ的压力比QR大,水继续流动,直到物体悬浮才能达到平衡。今天我们知道水的压强只与水的深度有关,因此无论EGHF在哪个位置,PQ与QR的压力都是相同的,这个命题的证明完全是错的。

3.印象中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只有力的合成、分解,运动的合成、分解,光的折射这些问题会用到几何方法。大部分的学习过程都是理论+实验,用实践去验证理论的真实性。何曾用过几何方法去验证的?使用几何方法推理完全就是不合理的,因为几何构建的模型根本无法模拟客观世界存在的规律,如何验证几何模型与客观世界是相同的?这完全就是一种臆测和想象。

公设是错的,假设条件是不确定的,论证过程是错误的,论证方法是不合理的,然后得出一个完美的结论。再一次佩服阿基米德真是天降大神。

评论里总有人说《几何原本》开创了公理化的方法,这是中国人所没有的。那你们看看这就是阿基米德的公理化水平,这有什么好吹的呢?联想到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用的也都是几何方法来论证物理问题,我开始明白《几何原本》为什么这么重要了。因为西方所有科学的基础都是以几何推导来完成了,失去了《几何原本》的著作权,西方文明的根基就崩塌了。我以前认为《几何原本》是西方科学的根基只是一个比喻,西方不是还有其他学科吗,没想到其他学科都是直接拿几何学搭出来的。这就尴尬喽~

论浮体第二卷开始讨论了复杂的抛物面体,使用了复杂的三角函数和数学公式,这就像西方考古一样一眼假了。至少在明末清初西方还没有产生现代我们常用的数学公式,《几何原本》《奇器图说》还在使用中国传统的三率法,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中也没有。最早的数学公式出现在1859年李善兰所编写的《代数学》。古希腊人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么复杂的数学计算。

更关键的问题是古希腊没有十进制。据说古希腊使用古希腊字母表示数字,使用方法与后来的罗马数字相似。罗马数字1、2、3、4、5分别是I、II、III、IV、V,10是X,50是L,100是C,500是D,1000是M。1683用罗马数字表示是MDCLXXXIII,用堆叠法把一堆数字放一块。这样的数字连乘除法都做不了,怎么发展出上图中这些复杂运算的?

《奇器图说》第一卷讨论了重学的理论,涉及了地心引力、密度、重心、浮力的原理和关系。其理论与明代实际生产力水平是相符的,前后连贯自成一体。而《论浮体》中或是由臆想得出的结论,或是远远超出实际科技水平,明显是后人杜撰的。

这里提一个推测,西方所有以几何学为论证方式的物理著作,都是后来伪造的。也就是明末传教士偷走的科技知识,以《几何原本》为基础,西方人错误的认为几何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因此妄图用几何学去论证其他科技理论,比如《奇器图说》中的重学。因此导致他们很多理论都是臆想的、错误的,不得不在清初和清末再次来中国重新获取最新的科技成果。

西方人伪造出阿基米德这个物理学的老祖宗,其原型只能是“亚·昔·墨翟”。


其他相关

西方伪史的始作俑者斯卡利杰,竟然被西方人雪藏起来了

阅读: 15
西方伪史的始作俑者斯卡利杰竟然被西方人雪藏起来了,在网络上没有任何信息,甚至在百科里都没有词条,只有一条以斯卡利杰命名的月球环形山。介绍称,他是法国宗教领袖和学者、现代历史年表创建者之一约瑟夫·贾斯特斯·斯卡利杰,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这就有意思了,现代历史年表创建者到底是什么头衔?其实就是西方伪史年表创建者。...
为什么说郑和船队比哥伦布更早到达美洲?

为什么说郑和船队比哥伦布更早到达美洲?

阅读: 5
《坤舆万国全图》就可以证明郑和船队比哥伦布更早到达美洲。一般人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和李之燥根据欧洲的地图绘制。但这有个基本的道理,抄本永远没有原本精确,只要看同时代的地图,哪一张更详细,更精确,哪一张就是原创者。坤图上,有很多地名和地理形状坤图比欧洲地图更详细,有人说可能是利玛窦和李之燥在中国地图基础上又加上一些地名,那么没去的地方怎么加地名和地形形状呢?比如美洲。...

西方已经承认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所绘

阅读: 11
西方已经承认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所绘,梵蒂冈藏有两幅《坤舆万国全图》。在2017年,梵蒂冈、耶稣会等西方资料库、网站陆陆续续把《坤舆万国全图》作者利玛窦的名字删除。虽没有大张旗鼓的开发布会,但已是悄悄承认了《坤舆万国全图》与利玛窦无关。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西方已经承认坤图是中国人所绘。...

谁才是《坤舆万国全图》真正的作者?

阅读: 7
《坤舆万国全图》绝不是利玛窦所绘,坤图上今西班牙上方的一段非常关键的注解,大家看下图:此欧罗巴州有三十余国…………去中国八万里,自古不通,今相通七十余载云。这段话揭开了坤图的成图年代。因为在西元16世纪以前中国对外开放只有几个很短的时期。先假设利玛窦绘制了坤图,那么按照西方人宣传,他的资料来自,1570年欧洲的《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绝不是利玛窦所绘(四)

《坤舆万国全图》绝不是利玛窦所绘(四)

阅读: 11
《坤舆万国全图》不可能是利玛窦所绘,非洲有很多古国,比如非洲西部的艾多,也就是现代尼日利亚的前身。艾多的前身是贝宁城,由必尼人建于1180年,他的领导奥基索斯称“大王”,类似于中国的皇帝。《坤图》上没有艾多,贝宁也很小,这就说明《坤图》中非洲的资料是艾多建国以前,也就是1470年以前。...
《坤舆万国全图》绝不是利玛窦所绘(三)

《坤舆万国全图》绝不是利玛窦所绘(三)

阅读: 4
《坤舆万国全图》不可能是利玛窦所绘。上次说过,坤图中国东北方向有很多小地方也标上了,很不合常理,其实都与朱棣有关,比如濣难河是朱棣北征最远的地方,榆木川只是一片榆树林,但却是朱棣去世的地方。在西南方向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乌斯藏、长河西、松藩、孟养、董卜、韩胡等地名是西藏、四川云南到缅甸地区。...
我来说两句

公告&说明:


    一、除了“日常随笔”的全部、“人体艺术”的少部分、“私房摄影”和“中年文摘”的极少部分之外,本站其它内容全部采集自新浪微博、百度百家号和腾讯微信公众号。
    二、本站空间所处机房,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电信CN2直连线路,已开启全球CDN加速支持,从美国以外地区访问本站,理论上应是比较顺畅,如遇经常性的卡顿延迟,欢迎在线留言,予以告知访问故障的详情,谢谢。

专题•打假 | 揭穿西方伪史



专题•兵器 | 中国军机系列



专题•人物 | 摇滚教父崔健



专题•人物 | 魔岩三杰传奇



专题•情怀 | ThinkPad



专栏•杂文 | 怒向刀丛觅小诗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