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写清楚歼-8发展史,连滚带爬的定型,10年磨出一把钝剑
中国最近半个多世纪的航空业,如果评选最受争议的战机型号,非歼-8莫属。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让歼-8这么饱受争议呢?
1.打U-2催生的双发歼-7
1963年,中国国土防空面临很大的打U-2压力。仅有的3个地空导弹营全国打游击,就跟大海捞针一样。歼击机型号里,唯一理论上可用来执行拦截U-2的是米格-21。不过,米格-21执行过几次任务都失败了。
因为米格-21的最大升限虽说可以达到2万米,但是在这个高度的留空时间只有1分钟。而且,米格-21是没有雷达的,只能靠飞行员目视搜索。多个限制条件下,留给米格-21的拦截窗口特别短,基本上无法有效执行任务。
所以,国内决定研发一款新的歼击机,解决三个问题:爬得快、留空时间长、看得远(得有雷达)。
一开始的论证,新歼还是计划用单发,毕竟之前搞的歼-5和正在仿制的歼-7都是单发,轻车熟路。
不过,国内当时推力最大的发动机涡喷-7,如果只用一台,新歼的数据表现(尤其是爬升率和留空时间)都不会比米格-21/歼-7更好。
所以,新歼决定采用双发设计。
1964年才组装成功米格-21,然后基于此开始歼-8的研发,对当时的航空业来讲还是有点困难的
然后是新歼的气动布局,一开始就考虑过两侧进气,留出机头空间布置204型雷达。
当时国内在两侧进气领域的技术储备不足,无法设计出能满足2倍音速飞行的进气道。通过对1965年捡到的F-4的残骸分析,发现这种 两侧进气技术挺复杂的,国内短期内难以搞定。
再加上当时204雷达的进度也太慢,新歼暂时也没有雷达可装。于是研发团队决定,新歼第一个方案还是用机头进气。等以后掌握两侧进气技术,并有了可用的雷达,再来改变气动布局。
就这样,新歼的整体方案被确定了下来——参考米格-21/歼-7的设计,采用双发、机头进气的布局。为了增加载油量以提高留空时间,机身被适当拉长、加宽。
新歼被命名为歼-8,因为此时还没有雷达,只能白天作战,所以第一个型号也被称为歼-8白。
歼-8白座舱盖前翻,因为米格-21就是这样的,早期的歼-7也是这样
2.十年磨一剑、没有战斗力的歼-8白
歼-8白于1969年首飞,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试飞定型工作。
歼-8白首飞后就发现机身严重振动的问题,尤其是速度超过1.1马赫后,振的飞行员“就像坐着一辆破公共汽车在不平的马路上”。仅仅是这个问题,一直1978年才解决。
另外,歼-8白一开始只有2架原型机,其中1架做静力试验,只有1架用于试飞。一直到1972年,为了加快试飞进度,才又生产了3架。其中1架继续做静力试验,另外两架加入到试飞工作。
还有座舱盖陀螺、机炮卡壳等问题,都花费了不少时间去解决。像机炮卡壳的问题,后来还是把兵器工业的老前辈吴运铎同志请过来帮忙,才找到原因。
一直折腾到1979年,歼-8白定型。
而且,因配套的霹雳-3近距空空导弹进度没跟上(该项目后来取消),歼-8还只能继续用霹雳-2。
用顾诵芬的话说,歼-8白是连滚带爬定型的。
歼-8白首先生产了8架给原空军11航校试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除了极速更快一点,留空时间长了,其他性能还不如歼-7。
而且,空军在试用时发现歼-8白还是存在振动问题,甚至还出现过飞行中飞机突然不能控制,后机身着火,导致坠毁的事故。
因为可靠性存在问题,歼-8白没有得到参加1984年国庆阅兵的机会。
十年磨一剑,磨出一把钝剑。
3.全天候、仍旧没有战斗力的歼-8I
全天候型歼-8I,在1976年开始研发。主要改进就是装上迟到的204雷达。
然而,歼-8I发展的也不顺利,甚至比歼-8白还不顺。
1980年5月,歼-8I第一架原型机地面试车。因为操作不规范,试车时后机身着火,飞机直接被烧毁。
歼-8I本就是在歼-8白基础上加雷达的补“欠账”应急型号,后者的毛病一个不落的继承了过来。再加上204雷达性能堪忧(60年代定下的技术指标),歼-8I的战斗力自然也就谈不上。
所以,歼-8白和歼-8I一共也就生产了83架,装备过原空1师、空-24师等部队。
正在测试204雷达的歼-8I
后来,基于歼-8I还发展了一个很冷门的型号——歼-8E。主要是给雷达做了一点点升级,以支持发射霹雳-5乙空空导弹。
歼-8E不是重新生产的,而是在原有的歼-8A基础上改进,所以数量也不多,一直服役到了21世纪初才陆续退役。
歼-8E比歼-8I多了垂尾上的告警天线
4.全面改进、总算有点战斗力的歼-8II
歼-8II跟歼-8I基本是同时启动的,不过属于全面改进型号。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实现60年代就定下的超视距作战能力。
通过对F-4残骸,以及从特殊渠道获得的米格-23进行分析,国内已经掌握了二元可调式进气道的技术,所以歼-8II改为两侧进气就顺利成章了。
改进型208雷达此时也已成熟,可以装机。不过208对RCS 5㎡的目标探测距离只有30公里,性能也着实有限。
因为配套的霹雳-4中距弹下马,就算是这30公里的探测距离,也没了用武之地。
歼-8II于1984年首飞,1988年设计定型。此时的歼-8II,还只能用霹雳-2导弹。
由于跟美国合作的“八二工程”被终止,歼-8II改装先进航电系统的事作罢。国内只能对歼-8II和208进行攻关,以兼容从从意大利购买来的阿斯派德中距弹(也就是A弹)。
这个攻关,又是几年的时间。一直到1995年,歼-8II发射A弹打靶成功,终于具备了视距外作战能力(其实只有15公里)。
不过,208雷达可以赋予霹雳-8更好的射击包线,让歼-8II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超过了没有雷达的歼-7系列(后来的歼-7G才装了雷达)。
歼-8II的识别特征
5.新发配新机、不出意外夭折的歼-8III
“八二工程”终止后,国内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并结合在“八二工程”获得的部分技术,对歼-8II进行大改,新型号也就是后来的歼-8III。
由于在“八二工程”吃了亏,所以歼-8III被寄予厚望。领导人在视察该项目时说:我们一定要把歼-8III搞上去,为国家和人民争这口气。这就是歼-8III被称为“争气机”的由来。
歼-8III的改进很多,包括新的涡喷-14发动机、以1471雷达为核心的航电系统、新的弹射座椅等。
另外还要减重,提高可维护性,增加航程和载弹量,这就意味着机体结构要有很大改动。
新机配新发,是航空业的大忌。因为改动太大,风险太高。当初歼-10是因为换装成熟的AL-31F发动机,才没有影响进度。如果当时真的上涡喷-15(且不说能不能仿制出来),或者上新的涡扇-10,那简直不敢想象歼-10的命运或如何。
果不其然,歼-8III从1993年首飞成功后,后续一直被涡喷-14的可靠性困扰。1997年05号原型机(机号513)因为燃油系统泄露,空中起火而坠毁。
涡喷-14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歼-8III一直到2001年都没能达到堪用状态,只得下马。
歼-8III的01架原型机
6.为了南海的歼-8D
90年代后期,空军调整军机命名规则,罗马数字改用字母。所以,原来的歼-8I改称为歼-8A,歼-8II改称为歼-8B,歼-8III改称为歼-8C。
歼-8D是在歼-8B基础上增加空中加油能力的型号,其他技术状态都一样。
当时发展歼-8D,一方面是为了试验国产的空中加油技术,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空军在南海地区的存在感。
歼-8D经过一次空中加油后,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至少前往西沙、中沙巡逻是没问题的。
歼-8D多了可拆卸的空中受油管
7.技术爆发前的歼-8H
歼-8III/歼-8C的项目被发动机拖累,不过配套的1471型雷达进展顺利。于是便基于歼-8D这个成熟的平台,整合1471型雷达,以支持发射霹雳-11中距弹(A弹的国产版),快速打造了一型具备早期三代机超视距空战能力的歼-8H。
90年代末的中国空军,三代机数量少,超视距空战能力需要歼-8来弥补。
歼-8H于2000年首飞,2004年定型并少量生产。
不过歼-8H的技术被作为歼-8B/D改装的模板,让海空军在世纪初多了一两百架能发射中距弹的歼-8BH/DH。
歼-8H,才算是真的达到了60年代立项的目标——具备堪用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也是得益于80年代以来跟欧美国家的合作,搞定了多普雷脉冲雷达和中距弹的技术。
在这之后,国产战机在航电系统、武器系统这两个领域迎来了爆发,赶上了欧美的水平,远远的把俄罗斯甩在了后面。
少见的歼-8H,3翼刀是其标志
8.终于修成正果的歼-8F
歼-8H是一个用于验证1471雷达,并作为歼-8B/D升级模板的短平快项目,歼-8F则是充分利用歼-8III的成果,全新新研发的型号。
甚至可以认为,歼-8F就是回退使用涡喷-13发动机、然后加强航电的歼-8III。
歼-8F装备了以1492型火控雷达为核心的航电系统(歼-10早期型号用的1473型雷达,跟歼-8H的1471差不多的水平),可以发射霹雳-12主动弹。
歼-8F于2002年首飞,2005年服役。此时歼-10还是基本型,歼-11B还在试飞,歼-8和苏-30MKK是国内唯二具备打主动中距弹能力的战机。
并且,此时歼-10的产能还在爬坡,三代机数量一时还上不来。所以歼-8F得到了空军的大量订单,一直到现在还有部分在服役。
到歼-8F,这个平台的潜力算是被挖掘殆尽了。
另外,歼-8F的部分技术也被用于升级歼-8D,称为歼-8DF。
歼-8F,雷达罩侧面涂装有缺口
9.几个特种型号的歼-8
歼-8白时代,基于该型号改装过一型战术侦察机,称为歼-8R,一共也就8架。
歼-8R
基于歼-8I/歼-8A的01批02架,改装过一架“主动控制技术验证机”(ACT),称为歼-8ACT。1991年4月23日,该机在一次试飞中坠毁。
歼-8ACT
后来又基于歼-8II改装了一架歼-8IIACT。该机1996年12月29日首飞,于1999年顺利结束试飞,后被收藏于沈飞航空博物馆。
歼-8II ACT
90年代为了外贸竞争,基于歼-8II平台,装上俄罗斯的“甲虫”雷达系统等航电设备,发展过一款歼-8IIM。不过,没有卖出去。
歼-8IIM
歼-8H出来后,基于该型号改装过一型反辐射作战验证机,称为歼-8G。该机加强了机翼中间挂点的挂载能力,可承受1吨级的重量,以便挂载、试验鹰击-91反辐射导弹。
不过,因为歼-8F的成功,并具备了反辐射能力,歼-8G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相关技术转入储备后就下马了。
歼-8G
歼-8F之后,基于该型号也改装了一型侦察机,称为歼-8FR。
歼-8FR,腹部有鼓起的侦查吊舱
至此,歼-8的发展历史和谱系就梳理完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