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写清楚强-5发展史,“西伯利亚单程快车”其实没有修成正果
作为国内发展的唯一强击机,强-5还是有历史地位的。
本文就把强-5的前世今生讲清楚,并把已经出现过的型号,按照时间线全部梳理出来。
这张图是不是很多人对强-5的初记忆
1.替代伊尔-10的新强击机
中国空军1949年成军,装备的第一种强击机是引自苏联的伊尔-10。这种活塞式强击机在喷气式时代已经落后,需要替换。
而50年代那会儿,苏联已经不再发展强击机这个机种了。因为苏联当时对未来战争的设想是核大战背景下大规模机械化集团作战,强击机这种传统的近距对地攻击机种已经变的不大需要了。苏联甚至在1956年取消了强击航空兵这个兵种。
但当时解放军还有渡海登陆解放全国的任务,空军除了承担国土防空任务外,支援陆海军的登陆作战也是非常重要的。空军认为,强击机在这样中小规模的局部战场上仍然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没法从苏联引进新强击机的情况下,中国航空业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发一款替代伊尔-10的机型。新型飞机的研制任务,下达给了当时在沈阳飞机厂刚刚成立不久的飞机设计室(第一设计室)。
中国空军装备的伊尔-10
当时中国空军除了装备伊尔-10,还把米格-15比斯当做强击机来使用。因为歼击机已经有了更好的歼-5,米格-15比斯就不再当做歼击机用了。
研发团队去到部队,分别调研了伊尔-10和米格-15比斯的使用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初步给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活塞式强击机方案,另一个是喷气式强击机方案。
活塞式方案是一种双发、双尾撑布局的,与后来美国在越南战场上装备使用的OV-10比较类似。该方案的优点是低空低速飞行性能好,有利于对地精确攻击。
但是,在喷气机时代,这种活塞式飞机太容易被攻击,尤其是缺少绝对制空权的时候。
经过权衡,空军还是选择了喷气机的方案。并要求新的强击机能低空高速突防,对敌纵深目标进行多种方式的攻击,具备一定的自卫空战能力。
当初的活塞式方案(左),跟OV-10(右)有点像
2.脱胎于东风-106的设计
当时第一设计室手里正好有一个东风-106的方案。该方案在米格-19P(全天候型)的基础上,保留后机身和机翼,但是参考歼教-1的设计,改为两侧进气。腾出的机头空间就可以装载更大直径的雷达(米格-19P的雷达只有6公里的搜索距离),提高全天候作战能力。
东风-106方案完全满足空军提出的低空高速突防、一定的自卫能力等要求,于是设计室就决定在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将其作为超音速强击机方案,以便短期内拿出成果。
从歼击机变为强击机,方案的名称就从东风-106改为了雄鹰-302。
这里普及一下50年代中国军机的命名规则。飞机处于研发和试飞阶段时,歼击机的命名为"东风”,轰炸机为“飞龙”,强击机为“雄鹰”,运输机为“和平”,教练机为“红专”。
在汉字后面为三位数字:第一位为飞机类别号,其中歼击机的飞机类别号为1,轰炸机为2,强击机为3,运输机为4,教练机为5;后两位为设计序号,按照01、02、03…顺序编号。待飞机服役交付空军后,以交付使用的年份作为编号,如仿制的米格-17,原型机阶段被称为东风101,服役后称为56式歼击机,仿制米格-19S自然就是东风102,服役后59式歼击机。
在1964年之后,中国统一军机命名规则。歼击机以歼字开头,强击机以强开头,轰炸机以轰开头,运输机以运开头,教练机以教开头等等,然后序号都是从5开始。一直延用至今。
由于当时沈阳那边研发任务重,人手不够,所以雄鹰-302的设计工作被转交到南昌飞机厂。
1958年10月,雄鹰-302飞机的木质样机制作完成。11月初,时任副总参谋长的陈赓大将听取了汇报和审查意见后,同意批准雄鹰302飞机进行研发阶段。
此时,南昌飞机厂的研发人力也不足。于是,陆孝彭从沈阳调到南昌,担任雄鹰-302的总设计师。因为陆孝彭从东风-106到雄鹰-302飞机一直以来都负责着该机的总体设计工作,对飞机的各种情况都比较熟悉,是主管雄鹰-302飞机研制工作的最佳人选。
雄鹰-302的全尺寸模型
3.艰难推进
雄鹰-302前期的研发工作进展很顺利,1960年5月就完成了全部的理论图纸和气动性能与强度报告。1960年底,3架原型机的投料生产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然而,此时正逢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很多项目都被下马。有限的资源被集中投给几个重点项目,尤其是当时混乱不堪的歼-6的生产质量问题,需要优先解决。就连图-16、米格-21的仿制,都要暂时停下来。
雄鹰-302项目也被波及,大部分技术人员被抽调去参加歼-6的“优质过关”工作,300多人的团队一度只剩下15个。
在设计师陆孝彭的坚持下,雄鹰-302被保留下来,以最小的资源投入维持运行,至少保证不被下马。
4.强-5原型机
就这样坚持到1963年6月,雄鹰-302第一架原型机总算造出来了。
这架原型机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1963年10月26日,在进行最后一项全机悬空加载破坏试验的科目时,因为缺少一根16毫米直径的固定钢缆,试验人员就用两根8毫米直径的钢缆来代替。两根8毫米钢缆的直径加起来虽然等于16毫米,但横截面积加起来却是远小于一根16毫米直径的钢缆,自然承载能力也相差甚远。但当时试验人员却一时疏忽,误以为两者的横截面积和承载能力是相同的。
当加载到设计载荷85%时,这两根钢缆被拉断,影响了飞机的受力分布,右机翼直接折断,试验失败。
好在这只是失误,不是因为飞机本身的问题,所以也没影响项目的前程,后续02、03、04和05号原型机被批准继续生产。
机翼断裂的01号试验机
1964年11月,空军更改飞机命名规则。雄鹰-302按照更改后的规则,被命名为强-5。
1965年6月4日,强-5的02号原型机首飞成功。多年的坚持终于换来了成功。中国航空业也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出第一款作战飞机(之前的歼教-1是教练机)。
此时,南昌飞机厂新生产出来的强-5飞机静力试验机(替换被毁掉的01架)也补做了静力强度试验,并于1965年7月14日顺利地通过了全机悬空加载试验,证明飞机的强度设计没有问题。
之后,就是密集的试飞了。
强-5在试飞中,遇到过的最严重的一次险情是机炮射击。第一次试验,飞机开炮后,两台发动机就停车了。好在飞行员素质过硬,重启发动机成功并顺利返航。
导致发动机停车的原因,说起来是很低级的设计失误。强-5的两门机炮被安装到机头,开火瞬间产生的硝烟被发动机吸入,造成停车。按理来说,这是在设计阶段就能意识到的问题。
强-5在地面开炮试验,注意机炮口的位置,是在机头
后续自然是更改机炮的位置,从机头挪到了翼根,处于进气口的后面,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1966年3月10,强-5在北京南苑机场,给总参和空军的领导做了飞行汇报表演,得到了肯定。
随即,上级指示南昌飞机厂先生产10架飞机给空军试用,找到问题并改善。
这是当时表演机,注意机炮已经挪到翼根,机头原来的炮口被封堵
5.强-5试生产型
这10架飞机,属于试生产型,主要交给空5师和海航4师试用。
根据部队的使用反馈,南昌飞机厂改进了强-5的几十个问题和意见,对强5的起落架收放液压系统(提高灵敏度)、刹车系统(降低着陆滑跑距离)等进行了多项设计更改,同时改进了射击轰炸瞄准具和武器系统。
经过差不多2年的试用和改进后,强-5的问题基本被解决,达到了成熟状态。1969年12月31日,强-5被批准按照改进后的状态量产。
位于青岛军博的强-5试生产型,机头没有空速管是识别标志之一
强-5基本型
改进后的强-5属于基本型,1969年底开始批量生产。与最初的强-5试生产型飞机相比,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两门23毫米口径机炮由机头移到了机翼根部。
强-5基本型有10个挂点,其中机腹弹仓里2个,机腹下2个,每侧机翼下各3个。弹仓和机腹下的挂点可以挂载250公斤级的炸弹,机翼下除了挂载副油箱,还可以挂载火箭巢。
因为继承了米格-19的基因,强-5的飞行性能不错,具备超音速突防能力。但是载弹量低(只有1.5吨),航程短。
到1979年8月,强-5基本型飞机停产,前后共生产了大约515架,平均每年51架。
不过,强-5刚投入生产的那两年,正值航空业混乱时期。在1970年和1971年两年间生产出来的近200架强-5由于质量差都积压在工厂里,无法交付。
一直1977年之后,空军全面清点现役装备,该返修的返修,强-5机队才逐渐达到了堪用状态,开始担任战备值班任务。
1984年的35周年阅兵仪式上,32架强-5基本型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了检阅,算是为自己正名了。
1984年参加阅兵的强-5机队
强-5甲
这个很多人都熟悉,就是用来扔氢弹,被喻为“西伯利亚单程快车”的型号。
不过,该型号一开始不叫强-5甲,而是强-5核武器试验机。
1969年,空军决定在强-5基本型的基础上改装一型核武器试验型飞机,用于执行氢弹空投爆炸试验,代号“119任务”。
为了塞进庞大的氢弹,强-5核武器试验机在原来的弹仓位置设计了一个半埋式弹仓。氢弹挂上去之后,一半在机腹,一半露在外面。在减小飞行阻力的同时,让炸弹离地面有足够的高度,算是一种折中。
另外,为了满足当时上仰投弹的需要,强-5核武器试验机还改进了瞄准具。
强五核武器运载型飞机的改装工作从1970年4月开始,1970年8月1日,第1架强5改装完成并首飞成功。到10月底,南昌飞机厂一共完成了6架飞机的改装任务,随后完成了各项检验后交付空军。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1971年12月30日,杨国祥在第一次投弹时,遇到故障,氢弹没有扔出去,只得带弹返回。
排除故障后,1972年1月7日,杨国祥再次驾驶强-5投弹成功。
完成“119任务”后,6架试验机又回到了空5师,继续作为普通强击机使用。
为了投弹任务而做了特殊涂装的强-5试验机
不过,强-5的航程太短,实在是无法有效胜任空投核武器的实战任务。所以在完成“119任务”后,南昌飞机厂开始对其进行增加航程的改装。这个改进型才是强-5甲。
飞机的改进思路是保持“119任务”试验机的武器系统技术状态和现有基本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飞机的载油量,满足挂载代号为“狂飙一号”的小型核弹进行核打击的作战要求。
为此,强-5甲加大了主油箱的容积并增设了一个橡胶软油箱,使机内燃油量增加2155升。同时机翼下加挂两个760升容积的副油箱总共可最大增加载油量3715公升,飞机的最大航程能够扩大到2000千米以上。在不挂载核弹时,半埋式弹舱还可以挂载一个与飞机机腹外形吻合的特制保形副油箱,副油箱容积可以达到1100升左右,用以增大飞机执行常规攻击任务时的航程和作战半径。
另外,强-5甲还计划加装205多普勒导航雷达,提高导航精度;加装317型火控雷达,提高精确打击能力。
但是,以上都仅停留在图纸阶段。
由于70年代末期国际环境的变化,加上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整,1979年6月,强-5甲被停止研发。
所以,真正的强-5甲是没有问世的。只不过之前那6架试验机也是用来运载核武器的,所以也习惯性被称作强-5甲。
博物馆里的强-5核武验证机
强-5乙
这是为海军航空兵开发的鱼雷机型号。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海航就换装了伊尔-28轰炸机。在防空导弹还不成熟的那会儿,这种亚音速喷气式轰炸机+鱼雷的组合,对水面舰队还是挺有威胁的。
进入60年代之后,随着欧美国家的水面舰艇普遍配装了防空导弹,这个组合就没啥优势了。一是伊尔-28的飞行速度不够,二是鱼雷的射程太短。
国内暂且没有空射反舰导弹,那就只能更新平台了。
在海军的要求下,南昌飞机厂开始论证强-5挂载鱼雷的可行性。1966年,工厂首先对强-5进行了初步的改装试验,在两侧机翼下分别各安装了鱼雷武器挂架,用于挂载苏制PAT-52型航空喷气鱼雷。
改装的型号称为强-5乙。
为了提高在茫茫大海上搜索目标的能力,强-5乙配备了317型火控雷达。该雷达的搜索距离为60千米,跟踪距离为20千米,是通过在越南战场上缴获的美制F-105D战斗轰炸机所装备的R-14A型雷达残骸逆向仿制而来。
强-5乙对前机身结构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加大了机头的横截面积。原先的尖锥形金属蒙皮机头,改为了钝圆锥形的玻璃钢雷达罩,以适应机头安装搜索雷达天线的要求。
另外,为了提供更好的视野,强-5乙机头下倾角增加了5度,整个机头看上去比基础型更加下垂。
鉴于鱼雷机不再使用机身内部弹舱来挂载炸弹,这个位置被作为油箱使用,增加了一个载油900千克的橡胶软油箱,使飞机的内部载油量增加到了2900千克,比强-5基本型大约增加了45%,带副油箱的最大航程也达到了2120千米。
1970年夏,第一架强-5乙原型机试制完成并顺利通过了静力试验。之后第一架试飞原型机也总装完成,9月29日首飞成功。
之后南昌飞机厂又完成了后续4架原型机的试制。从1971年至1977年,强-5乙由海航6师试飞了138架次,初步证明达到了设计目标。
但是,这都快80年代了,这种鱼雷突防的攻击机哪里还有实用价值。所以,强-5乙在完成试飞之后就下马了。
强-5乙,明显下垂的机头
强-5I/强-5A
强-5第一个投入实用的改进型号。
基于改装强-5乙鱼雷机的经验,南昌飞机厂于1977年上报了强-5的改进方案。在强-5基本型基础上,主要进行5项改进:内部弹舱改为燃油箱舱(强-5乙的经验)、增加机身炸弹外挂架(内部弹仓没了,机腹下增加2个挂点)、换装推力增大的涡喷六甲型发动机、加强起落架结构强度、换装联络使用距离更远的通信电台。这个被称为“五改加大航程方案”,核心目的是改进强-5腿短这个最大的缺点。
之后,三机部又要求在此基础上增加两项:减速伞舱位置上移到垂直尾翼根部、更换新型火箭弹射座椅两项改进,加起来一共七项改进内容,当时也称为“七改加大航程方案”。
米格-19的减速伞舱在机腹位置,位置比较低。着陆抛出伞后,伞绳是斜向上的,给飞机产生一个低头力矩,影响飞行安全。这个原始设计是早期歼-6和强-5基本型的主要特征,因为后续型号都把伞舱挪到了垂尾根部。
后来空军又结合部队的实际需要,要求增加了4项改进建议:压力加油系统、更换新型瞄准具、加装雷达护尾告警器和箔条/红外干扰弹自卫干扰装置、挂载大口径空地火箭弹发射器和新型低阻航空炸弹。因此,这种最终确定下来的改进方案就被称为“十一改加大航程方案”
不过,一次性改动这么大,难度有点大,也费时间。经过厂家、部队和三机部三方沟通,决定这11项改进分两步进行,先搞定“七改方案”的内容,后续再完成剩余的四项。
这个“七改方案”的产物,就是强-5I型(后来称强-5A)。
强-5I的机腹弹仓改为了油箱,增加了1100升的燃油,内部总载油量增加到3720升,航程有了显著提高。携带机翼副油箱时,最大航程从原来基本型的1630千米增加到了2050千米。
机身内部弹舱取消后,强-5I在机腹增加了2个外挂点(加上机腹原来的2个,总数还是4个),从而没有削弱武器携带能力。并且载弹量也从1.5吨提高到了2吨。
1979年7月,第一架强-5I原型机总装完成,8月实现了首飞成功。到1980年底,一共试制出5架原型机,分别在南昌飞机厂和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投入鉴定试飞。
到1983年10月,强-5I飞机完成了全部的鉴定试飞科目,并于12月30日通过设计定型,当年开始交付空军。
强-5I
强-5IA(强-5B)
“七改方案”完成后,紧接着就开始了后续的四项改进。
除了原定的四项,此外还换装了新的空管应答机、新的通信电台等新设备。
完成“十一大改”的型号被称为强-5IA(后来称强-5B)。
强-5IA
前面提到到“十一大改”有一个叫做压力加油的,这里解释一下。
原来的强-5用的重力加油方式,即加注油的时候,让油料凭借重力进入油箱。而压力加油则是借助加压系统,让油料快速进入油箱。虽然系统复杂了,但是加油时间大大缩短。这对降低飞机的再出动时间,是很有帮助的。
强-5IA于1983年7月首飞成功,1985年1月通过了设计定型。
到1985年停产为止,强-5I和强-5IA飞机一共交付54架。
这是前期的科技树
强-5II(强-5C)
这是与以色列合作的型号。
80年代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展开全方位的交流,包括军工行业。
当时也是囊中羞涩,有限的外汇只能保障一些重点项目,比如歼-7III、歼-7M、响尾蛇导弹等。像强-5这样的非主要机型,只能对紧要的进行改装。
空军的选择是改进强-5的雷达告警系统。
当时强-5基本型、强-5I都没有此类装置,试飞中的强-5I加装的国产930型告警系统,只能对后半球的一定范围进行警戒,无法实现全方位告警。
所以,1982年5月空军与以色列签订合同,引进了其MGN-80型全向雷达告警系统,用于提高强-5的战场生存能力。
改进后的飞机被称为强-5II型。
改装是在两架强-5I飞机上进行的,并于1984年12月完成鉴定。
这个改装被作为升级方案,用在正在生产的强-5IA上。并且把MGN-80换成仿制成功的RW-1045。
可以说,一直发展到强-5II,强-5才算具备了可靠的作战能力。后续的自用、外贸型号,基本都是基于这个型号发展的。
强-5II于1986年1月正式交付空军使用,到1988年停产一共生产了大约60架。
强-5II,机头两侧全向告警系统是区分标志(机头那黑点)
强-5III(A-5C)
这是当年卖给巴基斯坦的型号。
80年代初,巴基斯坦向美国求购A-7失败后,找到中国,了解并试飞了强-5。
通过实际试飞摸底,巴方认为强-5的低空飞行性能非常突出,很适合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中国肯卖。
1981年4月3日,巴基斯坦空军和中国正式签订了购买54架强-5的合同。按照巴方的要求,南昌飞机厂对这些强-5进行了大幅度改进,有32项之多。所以,这批飞机被命名为强-5III。
强-5III主要在强-5IA的基础上升级了机载设备,比如新瞄具、加装全向告警装置、美制超高频通信电台、敌我识别器、英制气压高度表、起落架蜂鸣系统等。座舱仪表设备的布置也按照西方战斗机的布置方式有所修改,换装了新的地平仪,相应更改了部分电气系统和操纵台,以适应巴基斯坦飞行员的操作习惯。
在武器系统上,要进行优化以兼容巴空军使用的美制武器,比如MK-82炸弹等。还可以发射R550“魔术”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改变了之前强-5只能靠机炮进行自卫的劣势。
1982年9月7日,强5-III首飞成功,于1983年1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并交付巴基斯坦。
当时强-5II还在研发中,给中国空军的强-5IA和给巴基斯坦的强-5III是同期生产的。空军飞行员在厂里接收飞机时,是直接对比了这两型强-5的优劣的。看到这么大的技术差别,以至于产生“赚外汇的时候讲良心,保家卫国的时候就不讲了”的牢骚。
注意,1986年8月强-5III参加范堡罗航展时,使用的是A-5C的编号。但是A-5C与国内的强-5C不是一个型号,后者是强-5II改名后的名称。
90年代后期,空军调整军机命名规则,罗马数字改用字母。所以强-5I被改为强-5A、强-5IA改为强-5B,强-5II改为强-5C。
2000年2月,巴基斯坦空军为了补充事故损耗,在当年进口歼-7PG时又补充了6架强-5III。
这6架被称为强-5III二批型,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装了GPS-100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T-1型箔条/红外干扰弹综合投放器BMKJ-8602型全向雷达告警系统、AA-3型激光高度表等新机载设备。
巴基斯坦的强-5III
强-5IIIA
这是卖给孟加拉的型号。
1986年2月,中国航与孟加拉国签订了购买16架强-5的合同。孟加拉的经济条件不好,无法像巴基斯坦那样加装各种先进设备。所以,这16架飞机是在强-5III的基础上对机载设备做大幅度的简化而来。
比如敌我识别器、全向告警雷达,都是采用的国产版本,价格较低。
这16架飞机在1986年就全部交付孟加拉国空军。
孟加拉的强-5IIIA
强-5IIA
这是苏丹的型号。
苏丹更穷,甚至只能买强-5II的简化版,连全向告警雷达都没装,整体技术装备跟强-5IA差不多。该型号称为强-5IIA,购买数量也只有9架。
由于苏丹空军要的急,首批3架是从原本计划交付给中国空军的一批强-5II里抽调的,按照强-5IIA的要求改装后交付,剩余的6架机则是专门生产的新机。
苏丹的强-5IIA
强-5IIK
这是援助缅甸的型号。注意是援助,不是军售。
援助缅甸的强-5是在强-5II的基础上,更换了部分机载设备,比如取消了全向雷达告警系统,换装新的敌我识别器、通信设备等。
改进后的型号称为强-5IIK,一共36架,分三批(各12架)分别在1994年、1996年和1998年交付。
缅甸的强-5IIK
发展到80年代中期的科技树
强-5IV(强-5M)
跟意大利合作的型号。
80年代跟欧美合作的项目很多,光是强-5这一个机型,就有好几个合作方案。
跟意大利合作的方案,是在强-5II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技术改进,涉及17项设备,包括测距雷达、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中央计算机等。
该型号被称为强-5IV,对外宣传代号是A-5D(延续A-5C),中国自己则称为强-5M(M是外贸的意思)。
跟意大利合作的强-5M,与美国合作改进歼-8II的“八二工程”,以及和美国、巴基斯坦合作的“超-7”,是80年代中国战机改进的三大计划。
1987年6月,强-5M设计工作全部结束,设计图纸通过了设计阶段质量审核,相对强-5II飞机的总设计更改量接近30%。
除了上述提到的设备,强-5M的武器系统也有较大的变化。机翼下增加了两个新的武器挂架,使强五M飞机的机翼挂架总数达到了12个,其中10个可以同时使用。最大载弹量达到2800千克,携带副油箱时,载弹量为1800千克。
除了传统的炸弹和火箭弹,强-5M还支持使用美制武器,比如MK-82、AIM-9L等。也能挂载国产的霹雳-5乙空空导弹,提高自卫能力。
1988年8月30日,强-5M的01架原型机首飞成功。9月,强-5M的模型在范堡罗航展上展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不过,1989年底,意大利退出了合作,项目无疾而终,相关技术转入储备。
强-5M首架原型机
强五K
这是与法国合作的项目。
1987年6月,中国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展开合作,对现役的强-5I和强-5II进行升级。
改装是在2架现役的强-5II上进行的(从空28师抽调),主要是对导航系统和攻击系统进行升级,加装包括:ULISS91型惯性导航系统、VEI10型平视显示器、TMV630型激光测距器、无线电高度表、大气数据计算机、电视摄像机等在内的一系列设备。
该项目被称为强-5K(K是空军改进型空的首字母)。
1988年9月17日,第1架强-5K飞机首飞成功。1989年5月26日,两架强-5K都完成了设计定型规定的所有试飞项目。
不过,强-5K的命运跟强-5M一样,都在80年代末期下马,因为法国退出项目。
强-5K原型机,斜切的机鼻子是其标志
强-5D
在强-5M和强-5K都无疾而终后,中国打算靠自己的力量改进强-5。尤其是1996年那次大演习,主力强-5II的表现并不出色,让空军决定对其进一步升级。
1996年11月,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准了强-5II改进型的,改进后的型号被命名为强-5D飞机。
除了增加导航雷达、GPS接收器等设备用于提高导航的精度,强-5D还改进了光学瞄准具,用于提高投弹的精确度。另外,翼下副油箱增加到1140升,进一步增加了航程。虽然与之前的强-5M和强-5K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相比强-III还是提高不少的。
1997年7月22日,第一架强-5D首飞成功。1997年12月,完成设计定型,1998年开始服役。
绿色涂装是强-5D的标志
发展到90年代时的科技树
强-5E和强-5F
早前的强-5都只能投掷无制导炸弹,是一种很落后的作战模式。国内在1977年就基于从越南战场获得的“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研发了第一代“7712激光制导炸弹”。该弹用轰-5进行过实弹测试,不过后来下马。
1996年,国内正式立项,开始研发新一代激光制导炸弹。而炸弹的载机平台,自然是当时唯一的战术打击机型——强-5。
激光制导炸弹作战时,需要用激光照射吊舱指示目标。但是强-5的载荷太低了,无法同时挂载激光照射吊舱和制导炸弹。
于是,研发部门决定,搞两架飞机配合的模式。即一架强-5只携带激光照射吊舱,另一架则只携带制导炸弹。
挂载制导炸弹的被命名为强-5E,而挂载激光照射吊舱的被命名为强-5F。
为了能挂载500千克级的LS-500J型激光制导炸弹,强-5E的对翼中挂架进行了加强(之前都是挂载250千克的炸弹)。
1999年3月15日,强-5E首飞成功。2000年8月,强-5F首飞成功。
空军在试用时发现,这种两架飞机配合的模式,灵活性太低了。尤其是负责照射的强-5F,为了保证激光始终照在目标上,不能做大范围的机动,这在战场上生存能力就太低了。
再加上当时海军的歼轰-7飞豹也发展成功了,空军有意发展一款空军型号。相比于强-5,歼轰-7的载弹量、航程、火控都具备相当大的优势。
所以,强-5E和强-5F在2004年完成鉴定试飞后,下马了。
强-5E,翼下是500公斤级的制导炸弹
强-5G
这是在强-5E的基础上,改装机腹保形油箱的型号。
强-5E的2枚500千克炸弹,只能挂载翼中重载挂点。但是这里原来是挂载1140升副油箱的,挂了炸弹后,就只能在翼外侧挂载400升的小油箱,航程大大降低。
于是,参考巴基斯坦给歼-6安装机腹保形油箱的做法,南昌飞机厂也给给强-5E这么做了一个。只是这样一来,机腹的4个挂点就没了。不过,强-5E的机腹挂点本来也挂不了制导炸弹,普通航弹又没必要挂,所以少了这几个挂点也没啥。
只能挂载2枚制导炸弹的强-5G,在21世纪也实在没有价值。所以,强-5G本身没有量产,其保形油箱设计被用于改进现有的机队。
强-5L
随着国内电子技术的进步,激光测距系统进一步轻量化,让1架强-5同时挂载激光照射吊舱和炸弹成为可能。
于是,空军决定对现役的强-5II(强-5C)进行改装,通过机腹下挂载激光照射吊舱、翼下挂载制导炸弹的方式,实现单机瞄准和投弹。
为了进一步提高打击精度,强-5L加装了平显火控系统、新型的电视/激光机载光电瞄准跟踪系统以及红外夜视系统,提供了夜间搜索跟踪目标的功能,使强五飞机具备了夜间作战能力。
而且,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武器小型化。强-5L可以在机翼外侧挂载小尺寸的制导炸弹,提高了使用灵活性。
另外,强-5G的保形油箱,也被用在强-5L上。
强-5L于2005年4月首飞成功,作为升级套餐,用于现有强-5II(强-5C)机队的升级。
强-5L,注意机头下方的电视摄像头和机身下的保形油箱
强-5N
这是对现役强-5D的升级方案,技术指标跟强-5L差不多。主要区别在导航方式,强-5L是无线电罗盘/GPS组合,强-5N飞机是多普勒/GPS组合
首架强-5N于2005年10月首飞成功,作为升级套餐,用于现有强-5D机队的升级。
强-5N,注意机身下挂载的激光指示吊舱
强侦-5
70年代基于强-5基本型搞的战术侦察型号,因为航程太短,在竞争中输给了歼侦-6,遂下马。
强电-5
90年代基于强-5I搞的电子干扰型,用于为强-5机群提供伴随干扰任务。
不过强-5的空间、载荷实在有限,无法搭载大尺寸的干扰吊舱。而且,占用翼中重挂点,无法携带1140升的副油箱,影响航程。
所以,强电-5仅进行了技术认证,没有批量生产。
强-5J
因为飞行品质很接近,早些年强-5是用歼教-6作为双座教练机来培训飞行员的。歼教-6退役后,歼教-7跟强-5差别太多,于是在2005年洪都推出了强-5J双座教练机。
不过,空军只是选择在现有的强-5D基础上进行双座改装,没有生产新的强-5J。
强-5J
强-5火控雷达试验机
70年代末,为了试验给强-5甲配套的317型雷达,空军从空5师抽调了一架强-5基本型,作为该雷达的试验机。
后来强-5甲项目被取消,317雷达也因失去了装机对象而下马,不过其部分技术成果被用到了歼-7II身上。
强-5的雷达验证机
最后,贴出强-5的全谱系图,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全貌。
强-5全谱系图
本文梳理出来的,都是有实机的型号。其实强-5还有更多纸上的方案,比如加油机、隐身验证机等等,这里就不列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