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规矩,是底层的束缚,也是顶层的垫脚石
前言:
很多人可能都发现了一个现象:
规规矩矩的人,往往受到父母长辈和领导们的青睐,他们在事业方面不上不下,多处于社会中层和下层。
而另一类人,鬼点子多、喜欢钻规则漏洞、时不时弄些不为大众所知的事。这类人通常受到老婆孩子和下属们的喜爱,事业上要么很成功,要么很失败。
为什么会这样呢?
规矩、规则是谁定的?掌权者!谁是掌权者?父母长辈和领导们,对吧?如果你是掌权者,你会制定一个对自己不利的规则并去执行吗?
守规矩的最大受益者是父母长辈和领导们,只要大家都遵守他们制定的规矩,就能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在上位的掌权者青睐规规矩矩的人。
喜欢钻规则漏洞的人,不认可掌权者制定的规则,凭什么我要在对你有利的规则下跟你玩?他们打破了掌权者制定的规则,破坏、夺走了掌权者的既得利益,下位者视他们为榜样,掌权者极力打压他们。
说到这里,我们来思考两个问题:1.规则、规矩的制定是为了什么?2.规则、规矩里的漏洞,真的是漏洞还是故意留下的后门?
我们通过三个历史现象来分析这两个问题。
1.战国以前,顶层对底层的极致压迫和剥削:规则和规矩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剥削和压迫。
2.统治者“以人为本”,主动改变规则、规矩,给底层让利,是仁慈吗?不,是面对底层力量时的迫不得已罢了!
3.唐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掌权者们利用制定规则的权力,给自己留后门。
4.你在掌权者设计的,对他有利的规则、规矩里,和他们竞争,你不输才怪!冲破规则才有机会。
Part.1
中国的历史,可以根据人口和食物产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战国(公元前500年)以前:人口少,食物产量不足;第二个阶段,战国以后:人口多,食物产量介于够与不够之间。
战国以前,在铁器尚未普及和农业技术不发达时,中国人口少、食物产量不足。
这个时期的各种规则制度、规矩全是有利于顶层贵族的,最典型的就是世袭制,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
顶层贵族们对底层百姓极致剥削和压迫,百姓们不过是会说话的牲畜,在称呼上也备受蔑视,贵族被称为国人,普通百姓被称为野人。
原因无他,此时底层无力反抗顶层的剥削和压迫。
各诸侯国的贵族们占据土地,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吃饱喝足),经受长期的文化教育和武艺训练(君子六艺),装备精良(铠甲和武器)。
底层百姓全方位落后于顶层贵族,武器不过是削尖了的竹子,铠甲更是没有。一个全副武装的贵族士兵,可以无伤轻松砍死十几个造反的百姓,当时贵族和百姓的人口比例约为1:10-1:15左右。
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希腊城邦斯巴达也是类似的情况。
既然你们(百姓)无力反抗我(贵族)的压迫和剥削,那我当然不需要考虑你们的感受和想法,我制定的规则、规矩当然是全对我有利的。
说到底,顶层掌权者制定规则、规矩就是为了更好的压迫和剥削百姓,规则和规矩是用来维护掌权者统治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几百年,直到战国前期铁器的普及和农业技术的大爆发。
铁器的普及抹平了武器代差,百姓绑块铁在胸口再拿上铁锄头,跟贵族穿铠甲拿青铜戈矛没太大区别。农业技术大爆发导致粮食大增产,普通百姓人口数量大增。
一瞬间,顶层贵族对底层百姓的武器代差优势几乎不存在了,底层的人口数量优势却在快速扩大。
Part.2
各大诸侯国。为了适应科技进步造成的社会环境变化,先后开始尝试变法改革。
晋国最先主动改变规则、规矩,开始向底层让利:1.承认百姓们的身份地位,只要在晋国国境内的就都是晋国人,不再是野人。2.承认土地私有化,不再像以前所有的土地都归属国君,百姓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3.平民百姓可以服兵役。
说明一下为啥服兵役也是让利,在此之前,服兵役是贵族们的特权。
当时的战争烈度非常低。各诸侯国的贵族们经常相互通婚,打起仗来双方士兵都沾亲带故的,对面一瞅,那是我三舅;这边一望,那是我大侄子;这仗怎么打得起来?
而且今天你要是对亲戚下死手了,你敢保证你没输的时候?以后所有贵族都会对你下死手。
而且服兵役还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上升渠道,自然也不可能让给平民百姓。
晋国这种顶层对底层的让利,是自愿的吗?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仁慈吗?不是,被逼的。
还是用人口和食物产量来做一个划分,从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到工业革命之前,全世界大概分成三种情况:1.欧洲:人口少,食物产量不足。2.南亚次大陆(印度)及非洲等:人口多,食物充足。3.亚洲:人口多,食物产量勉强够。
人口和食物产量的差异,导致了战争烈度的差异。
欧洲人口少,打不起高烈度的战争,影视剧也经常看到,一座小小的城堡总是打不下来,最终多以联姻之类的政治手段解决冲突。
南亚次大陆和非洲人口多,但气候环境好,面包树到处长,伸手就有吃的,冬天也冻不死人。活好不容易,活着很容易,没事打什么仗呢?南亚次大陆和非洲的战争烈度也很低。
亚洲,人口众多,食物产量(物资)有时够有时不够。不够的时候,想活下去就只能去抢别人的,大量的人口为了活下去,爆发激烈的冲突。亚洲的战争烈度,几乎一直是全世界最高的。
正是这种极高的战争烈度,倒逼中国的统治者不得不给底层让利,否则其统治根基随时会被颠覆。
自从铁器的普及和农业技术的大爆发之后,人口的增长导致中国的战争规模和烈度急剧扩大,贵族士兵不够用了,贵族们不得不通过给底层让利来获得兵源,否则就是被其他诸侯国吞并。
从古至今,我国的统治者都强调“以人为本”。在全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我国的政治制度毫无疑问是对底层最友好的制度。
一开始,我以为是我国的统治者们更加仁慈。可随着读历史越来越多,才发觉不是更加仁慈,而是客观环境令他们不得不仁慈。
战国以后,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民生。国家推行政策保障民生,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灾时赈济等等。除此之外还更改规则、规矩给底层百姓上升渠道,例如科举等。
如果还像战国以前那样剥削、压迫,那顶层统治者们要么在外战中得不到底层支持而灭亡,要么被底层的起义给掀翻。
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统治者的仁慈,而是顶层与底层博弈后,不得不出让给底层的利益。
Part.3
虽然顶层统治者们,为了维持统治,不得不向底层让利,制定一些相对公平的规则和规矩,但他们往往给自己留有后门。唐朝的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科举制常常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相较于汉朝的举孝廉和三国两晋的门阀制度,科举制这种只看成绩,不看出身的选拔制度,似乎确实是公平了很多。
可实际上,在唐朝当官并不是只有科举一条路,还有不少其它的为官途经,其中最常见的两个,一是门荫,二是流外铨(quán)。
门荫,以父祖官位余荫而得官。唐朝规定三品以上大官可以荫及曾孙,五品以上荫孙。
说白了,就是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开了个后门,专门特殊照顾一下。这些官员子弟在实习一段时间后,经过专门的考试,就可以做官。
流外铨,专门针对流外官设立。流外官是唐代各衙门的具体办事人员,通常没有品级。流外铨每年对流外官进行一次考课,经过三年的考核后,通过试判逐级升转,最终可以晋升为正式品官。
所谓流外铨和流外官,可以理解成是现在政府的编外人员。编外人员经过三年的工作考核,再通过一次考试,就可以转正成为正式公务员。
门荫也好,流外铨也好,都是顶层统治者给自己人留的后门。如果你完全是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在朝廷里完全没有关系,那你就只能去走科举这条路。
但就连科举,大部分时候也是顶层统治者们的自留地。唐朝的识字率不到30%,绝大部分的普通百姓是没有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读书应试科举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的概率,不会比如今买彩票中五百万大多少。
说到这里,不妨深入仔细思考一下,当你发现某些规则、规矩存在漏洞的时候,那真的是漏洞吗?真的不是掌权者在设计规则时,故意留下的暗门、后门么?只不过如今不能像唐朝的人才选拔规则一样,留下那么明显的不公平的后门。
Part.4
总结一下上边说到的三个历史现象:1.顶层制定规则、规矩,是为了更好的剥削和压迫。2.顶层修改规则、规矩给底层让利,是迫不得已。3. 顶层即便迫不得已修改规则、规矩给底层让利,也会给自己留后门。
这三点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如果按规则来玩,那么除非你天赋异禀,是万中无一的天才,否则你绝对不可能赢得了那些制定规则、规矩的人。
毕竟规则是他们制定,他们比你更熟悉规则,知道有哪些漏洞(后门)可以利用,你在一个对方完全优势的领域呢,你怎么赢?鸟能在水里打赢鱼吗?
规则、规矩对于顶层而言,是一块块垫脚石,他们可以轻松利用规则来获利。
这就导致,有一些人特别热衷于打破规则、规矩,我凭什么要在你熟悉领域内,跟你玩?还有一些人特别喜欢钻营规则的漏洞,凭啥只准你走暗门?我走不得?
这类人冲破了掌权者设计的规则、规矩,让顶层的人无法利用规则优势,双方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公平竞争。
所以他们比遵守规则的人少了一层束缚,他们更容易成功。但同时他们冲破规则的行为,也必然遭到顶层掌权者的报复。
大概十年前,我师父曾经跟我说过一段话,我印象十分深刻,大意如下:
没啥风险、不违法就能轻松赚钱的领域,早就被顶层的人占完了,而且他们还焊死大门,不准后来人进入。
如果你想赚钱,就多留意法律或者规则的边缘。大部分人受到的教育和社会规训,让他们都想往安全的中心挤,所以边缘是最缺人才的,也是最容易赚到钱的。
当然啦,你可以跳出规则的边缘,但一定要小心,不要跳出法律的边缘。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