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还是UFO?这是个问题。
2024年9月11日晚19时左右,天津滨海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官方说法是因为有无人机干扰,不过网上传言呢……听说是天上出现了不明飞行物。
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
上一次我关注ufo,还在上初中。那时候中国有本著名科幻刊物,叫《飞碟探索》,我一直喜欢看。我为啥喜欢看呢?因为它离奇。离奇的事情多了去,只有披上科学外衣,我们才能光明正大的喜欢。谁要是质疑我不务正业,异想天开,我就把《飞碟探索》伸到他鼻子尖儿前:看看,这是科学!
飞碟热和气功热差不多产生于同一个时代(也包括特异功能热),但生命周期明显要比后者漫长很多。谁今天如果说自己是个气功大师,一定会遭遇白眼儿,觉悟高的群众没准也会偷偷拿起电话拨打市民热线;但如果说自己是个飞碟爱好者、说对ufo感到神奇,甚至有点期待天外来客的光顾,那么一定会引来大批的同道中人。天津机场的事情,不已经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了吗?慢慢官方和民间就进入了两个不同的话语传送通道,开始自说自话了。
我不是在否认ufo的存在啊。我自己还是个科幻迷呢(准确的说是迷《飞碟探索》),我期待生活能有些超乎寻常的东西,当然最好是超乎寻常的好。
正如我的同学M教授所言,“都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只不过因为我们未知边界扩大了而已。”M教授意思是人们喜欢把无法理解的事情解释为超自然力量主导,最终归因到神的身上。就像原始人类解释不了打雷下雨,于是感慨一句:科学果然很玄啊!之后开始创造雷公电母。现在吗大家都不太信神,所以让外星人背个锅我看一点儿都没错。
刘慈欣著名的科幻小说《三体》之中,提到了“黑暗丛林”法则: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有人说他想法太灰暗了,也有人觉得他简直是个天才。我觉得都没必要太极端,那只代表他本人的观点,我们只有认同或者不认同而已。而且我们认同与不认同,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看法,真理并不因为多数人的赞成而成为真理,荒谬也不因为多数人的否认而不复存在。
不过我还是觉得和他意见挺一致的。因为他基本上是在以这个世界的思维,去思考那个世界的问题。不要说他,我写起科幻小说来,可能也是这么个风格——因为我们的大脑毕竟是21世纪的,(更精准一点说,是中国式的和当代化的):它内存和处理器有限,并不能运行太高阶的东西。于是为了填补运算能力的空白,我们会增加一部分浪漫想象进去。可惜的是,那依然是21世纪的浪漫。
当然比起原始人还是好了点。他们的浪漫主义只够制造出天上人间,而我们已经在设想第三类接触。
电影《第三类接触》是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上映于1977年。用当今的眼光来看,视觉效果自是显得粗糙,然而在那个时代,也算一个异类:电影中的外星人不再是可怕怪物,而存在着与人类平等互动的可能。故事的深层主题在于,研讨人类面对未知世界时候交织着的恐惧与好奇,以及这两种情绪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电影是极具人文关怀、令人感到温暖的。与其说与外星人接触就那么温馨惬意,不如说斯皮尔伯格本身就是一个内心柔软的人。不过请记住,就和我们评价刘慈欣一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天外来客的看法,其实都反映了我们对世界、对未知的看法,是我们站在大海这一边去遥望那一边。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内心世界剖析给了观众看——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至于选择认同谁的观点——那其实不重要。宇宙中有7万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里,都有超过上千亿颗星星。假使生命宜居的星球出现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那么能够诞生文明的世界也数量可观。在其之上,一定也有人感觉孤独、有人生性乐观、有人遥望星海而赞叹。
反正我们同在宇宙中,来也来不得,去也去不了。幻想出来乘着天外浮槎以犯星辰,何错之有呢?
本来想放个下面这个歌手的《索拉里斯星》,可是曲库没有,就换下面这个代替吧。今天一切都挺随意的……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那是因为无限宇宙都被我们装进了心中。”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