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从时机和地理上看,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
趁着柏林危机不到一年的间隙,毛泽东抓住时机奠定了解放全中国的基础。
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美苏对峙。
毛泽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时间窗口,向国民党军发起决战。
然而决战尚未拉开帷幕,林彪便与毛泽东争执不下。一个看似很小的决定,最终却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接下来我们从毛泽东的战略和地理视角来看看辽沈战役:看教员是如何抓住时间窗口、善用地利,打出围歼国民党55万大军的超级歼灭战,奠定解放全中国的基础。
1.辽西走廊——一条连接东北与华北的狭窄通道,引出毛泽东与林彪“打锦州还是打长春?”的争执。
2.柏林危机爆发,美苏自顾不暇,毛泽东强硬要求林彪攻打锦州。而此时,蒋介石还在忙着扯皮、想着怎么推卸责任······
3.蒋介石的应对计划:“东西对进”增援锦州,夹击匪军,在锦州城下一举歼灭匪主力。辽沈战役中最惨烈的塔山阻击战由此展开。
4.牵一发而动全身,攻下锦州封闭东北,全歼国民党东北部队,最终让我党赶在柏林危机结束前奠定了统一大业。列强没有时机亲自下场干预,避免了中国再次形成南北分治的情况发生。
Part.1
时间来到1948年,经过近两年的土改、剿匪、练兵,林彪当初进入东北时率领的13万部队,发展成了近百万大军。
从当初被国民党军追着打,一战折损两万精锐中的精锐,差点被赶去苏联,到如今将55万东北国民党军分割、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座城市中。
此时东北的国民党军十分被动,长春与沈阳之间的铁路运输线被切断,沈阳与北平和大连的铁路运输线也被切断。国民党军后勤补给基本上只能靠空运了。
1948年我党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2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致电东北野战军,提出“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战略构想。如何“封闭蒋军在东北”?攻下锦州,切断东北国军的退路!
国民党军如果想要从东北撤离,回到山海关以内跟华北的傅作义军团会合,陆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经锦州,过辽西走廊,回到山海关以内。
辽西走廊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一条狭长通道,辽西走廊西北面是燕山山脉,东南面是渤海。从东北撤离,陆路仅此一条道,其他的山路难以行军。
要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有两个选择。
一是利用山海关天险,堵死国民党军,不让国民党军入关。就像明末明军据守山海关,清军死活入不了关。直到吴三桂降清,打开关门,清军才得以入关。不过这个选择不能选,因为此时山海关被国民党军掌控。
二是攻占锦州,堵住从东北进入辽西走廊的入口。
主席在电令中虽然没有明说要林彪攻占锦州,可是要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当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攻占锦州,堵住从东北进入辽西走廊的入口。
林彪自然明白主席的暗示,但随即回电表示现在锦州不好打,没有条件打。
1948年4月18日,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联名致电中共中央,提出攻打长春的作战计划,并且再次表示“不甚适宜攻击锦州”。
为什么东北野战军高层指挥官全部不同意打锦州,执意要打长春呢?
1946年林彪部被国民党杜聿明部赶到了松花江以北,林彪就地开展休整,建立根据地。因此东北野战军的根据地主要在松花江、哈尔滨一带的地区。
如果南下攻击锦州,林彪的部队先要经过长春市、交通要道四平市,然后经过彰武市到达阜新市,最后才能展开对锦州的攻击。
这么一条行军路线,大大拉长了后勤补给线,增加了补给难度;同时后勤补给线完全暴露在了国民党郑洞国、卫立煌、廖耀湘三大主力兵团的旁边,急剧增加了后勤补给线遭到攻击的可能。
要是国军三大兵团趁东野全力围攻锦州的时候,同时出击切断后勤补给线;那么打下锦州,将国军围困在东北的作战计划将彻底流产。
不仅是作战计划流产。后勤补给线如果被切断,没有粮食弹药衣服等补给的东北野战军自然不可能攻下锦州,不能攻下锦州就只能撤退。要撤退,回去的路线又要经过国民党三大兵团防区。届时,缺少弹药、士气低落的败军极大概率被国民党军歼灭。
打锦州万一失利,林彪在东北两年多积累下来的百万雄兵,很可能一战而覆灭。
所以,整个东北野战军高层指挥官都不愿意冒那么大风险去打锦州,而想着稳扎稳打,拿下长春,从长春打到沈阳再打到锦州,平稳占领东北全境。
打锦州胜负未卜,打长春志在必得。
毛泽东为首的决策层并不同意打长春的方案。攻下长春,再战沈阳,最后拿下锦州,是可以平稳解放东北全境,但是无法封堵住国民党军的撤退路线。
攻陷长春或许可以完全吃掉郑洞国兵团10万人,可沈阳和锦州的45万国民党军将经锦州,过辽西走廊入山海关,与华北傅作义军团会合,逃出生天。
45万国军逃出生天将会发生什么呢?我们放到最后来讲。
Part.2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然林彪等一票东野高层指挥官都不想打锦州,要打长春,中共中央军委也只好同意先打长春。
固守长春的国民党郑洞国部,从1948年3月郑洞国到任长春后,啥事也不干,一门心思修工事,日日夜夜地修。
4月林彪进军长春,看到郑洞国兵团在长春城修筑的工事,犯了愁。这铜墙铁壁的长春城,硬攻的话,伤亡不小不说,还不一定能攻下来。
林彪又怂了,改“攻长春”为“围困长春”。一直围到1948年6月,双方都一点动静没有。
其实那些伟大的将领们,同样是普通人,同样害怕失败,同样心疼自己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家底,更害怕与朝夕相处的战友们阴阳两隔。一点不小心,一点小失误,瞬间就要付出几百、几千、几万条人命的代价,那样的心理压力谁也承担不起。
此时,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1948年6月24日,柏林危机爆发,美苏双方数十万大军在柏林对峙。此时此刻正是我军趁美苏无暇协助国民党,一举解放全中国的好时机。
在如此天赐良机之下,林彪继续“围困”了长春两个多月,而毛泽东再也坐不住了。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强调:
你们应注意(一)确立攻占锦(州)、榆(关)、唐(山)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和处理俘虏事宜。
看到毛泽东从商量变成了强硬命令,林彪也不得不下定决心,前去攻打锦州。
这封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电报,日后以《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为题,收录入了《毛泽东选集》。
9月10日,东北野战军制定完作战计划,上报中央军委。
9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林罗刘谭,批准东北野战军作战计划。
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了帷幕,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从长春南下
东北野战军第一阶段的战略部署是:
1.迂回切断辽西走廊北宁线铁路,防止锦州国民党军向山海关内撤逃。
2.包围、攻击、占领义县,封堵锦州国民党军经义县、彰武撤逃至沈阳的路线,同时阻截沈阳对锦州可能的支援。
3.切断锦州对义县增援的可能。
4.切断锦州国民党军经凌海撤逃沈阳的路线;切断前往营口的道路,防止锦州国民党军经海路撤离。
东北野战军这边总是犹豫不决的林彪都下定决心攻打锦州的时候,蒋介石在干嘛呢?在忙着扯皮···
美国军事顾问巴大维等建议蒋介石把东北的国民党军撤到占据优势的华北,蒋介石不同意。
蒋介石此时还以为东北野战军的主攻目标仍然是长春,于是主张放弃长春的郑洞国部,以牵制东北野战军主力,再把沈阳的国民党军撤往锦州。确保辽西走廊的安全,保障东北与华北的连系。到时进可重新攻占东北全境,退可将45万大军撤至华北,真是“万全之策”。
可是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不同意。卫立煌也主张放弃长春的郑洞国部,但并不撤出沈阳,决心分别固守沈阳、锦州。
按老蒋的性格,卫立煌不听话,就该被直接撤换掉了,可蒋介石为啥不撤换卫立煌?因为卫立煌本来就是被蒋介石安排到东北背锅的,将来东北丢失,可不是我蒋某人的问题,是你卫立煌的失职,不影响我蒋某人的威望。
为啥说卫立煌是去东北背锅的?
蒋介石让卫立煌退守锦州的军事命令,都没有以文书形势传达,而是通过顾祝同口头传达的。卫立煌如果真撤往锦州,途中出了啥问题,口说无凭,不关我蒋某人的事,是你卫立煌私自主张。卫立煌摆明了是个大背锅侠,蒋介石怎么可能撤换掉呢···
仗还没开打,就想好如何找人背锅了,如何让自己撇清责任,这仗要能打赢了那才没天理。
总之,国民党内部就这么一直扯皮,扯到1948年10月1日不扯了。当天东北野战军攻克了义县,切断了锦州与沈阳的连系,至此东北野战军下属各部队均完成当初的战略部署,锦州被东野20多万大军包围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东野要拿下锦州,封锁东北国民党军退路,彻底吃掉55万国民党部队!
Part.3
随着义县失守,蒋介石急了,匆忙找到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商量增援锦州的事。随后傅作义部超过十万人东进增援,以解锦州之围。
蒋介石同时命令沈阳卫立煌部、廖耀湘部一面攻击我军后勤补给线,一面西进增援锦州。
蒋介石认为:只要范汉杰兵团牢牢守住锦州,然后东(傅作义部)西(卫立煌、廖耀湘部)两路援军“东西对进”,增援锦州,夹击匪军,必能在锦州城下一举歼灭攻城不下的东北野战军主力······
总之一句话:优势在我!
呃······怎么说呢······蒋介石的战略部署是没啥问题的,也确实可行。可是你蒋校长自己的部队什么德性,你不知道?
撤退转进,其疾如风;向敌进攻,其徐如林;劫夺百姓,侵掠如火;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就这么个德性,蒋介石居然指望傅作义、卫立煌、廖耀湘部拼命完成战略计划?做梦吧······
话虽这么说,但这次国民党军增援之多之快,连出了名谨慎的林彪都感到惊讶。蒋介石9月30号跑去北平跟傅作义商讨,10月6号近十万国民党军便在葫芦岛集结完毕,蒋介石还跑去葫芦岛督战了。
用林彪自己的话说:做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
如果国民党华北增援部队成功增援锦州,我军攻下锦州的概率将大大降低。锦州拿不下来,后勤线又遭到廖耀湘兵团的攻击,万一后勤线被切断,那么我军会被反包围在了锦州。蒋介石“东西对进,歼灭东野主力于锦州”的计划将得以实现。
10月7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火速赶到辽西走廊最窄处——塔山,增援第11纵队布防。东野总预备队第1纵队也来到4纵和11纵的后边,准备随时补漏。
塔山,没有塔也没有山,仅仅是一个百十来户人的小村子,距离锦州30公里,距离葫芦岛5公里。是辽西走廊上山与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仅有12公里宽,是前往锦州的必经之路。塔山地形过于狭窄,不利于国民党军展开攻击,而有利于我军阻击。
不过即便塔山地形狭窄,也并不好防守。塔山近海,国民党军可是有海军和战舰的。加上地势平缓,国民党的空军可以肆意轰炸。东野军在塔山将面临国民党军海陆空三方立体攻击!
此时,整个辽沈战役的胜负手就在塔山了。
守住塔山,拿下锦州,55万国民党军将被堵死在东北,然后被逐一击破。
守不住塔山,国民党增援部队与锦州守军汇合,东北野战军主力就有被歼灭于锦州城下的风险。
1948年10月10日凌晨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向塔山阵地发起进攻,一轮猛烈的炮火洗地之后,我军抢修的防御工事几乎全部毁坏。
炮击之后,国民党军开始密集冲锋,突入我军前沿阵地,双方展开白刃战。一天之内,国民党军向我军塔山两个前沿阵地共发起了十六次冲锋!一天激战之后,我军勉强击退国民党军进攻。
10月11日,国民党军加派部队,加强炮火配备和海空军火力支援,继续向塔山发起进攻。仅仅几十分钟内,便向我军阵地倾泻了几千发炮弹。
上午,我军在塔山的多个阵地告急,几个阵地上的一线守军全部战死,靠二线战士发动反扑才夺回了阵地。国民军也杀红了眼,向来是“给我上”的国军,这时有团长、副团长带头发起冲锋,被击毙于我军阵地前。
两天激战过后,两军损失都很大。
我军镇守前线阵地的12师34团下属一个连队,战前满员有178人,两天激战后撤离阵地时仅剩7人。
四纵司令员程子华向林彪汇报:“四纵一天内伤亡逾千,一线连队伤亡殆尽。”林彪回复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国军方面由于主攻部队伤亡过大,于10月12日休整。
10月13日,重炮轰击我军阵地两个多小时后,国民党军调集精锐部队独立95师再度发起了进攻。
独立95师号称“赵子龙师”,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均有不俗表现。日本投降后,独立95师先后前往越南、台湾受降。
不得不承认国民党独立95师极其悍勇,营团级军官带头冲锋,冲锋过程中不顾死伤,不停歇,一个劲地冲。他们甚至把冲在前边被打死的战友尸体做成移动工事来挡子弹,掩护后续部队继续冲锋。
很快,我军塔山村阵地便失守。然而我军将士比独立95师更加悍勇,阵地失守前,没有一个名战士后退,或在白刃战中阵亡,或拉响手榴弹与敌军同归于尽。全员阵亡,阵地失守后,后备部队冲上去夺回阵地。
一天之内塔山村阵地数次易手,我军失守9次,夺回9次。
经历过塔山阻击战、后成为知名作家的高玉宝同志,曾描述过他在塔山阻击战中,见到的终生难忘的一幕:
敌人的一发炮弹打到我军阵地上,炸出了一个大坑,硝烟未尽,弹坑里爬出来一个浑身是血的战士。这名战士想跨过一个树墩,去抓前面的机枪,但他的左腿已经被炮弹炸断了,只有一点皮连着,挂在树墩上。
这名战士一咬牙,用刺刀把腿剁了下来,扔到已经冲到阵地前面的敌人堆里。敌人一愣,断腿战士抓起机枪,一梭子弹呼啸而出,将敌军打退。
1948年10月15日,国民党独立95师伤亡超过三分二,失去战斗力被迫撤出阵地休整。
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12师34团幸存32人。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12师35团幸存不到百人。战斗减员超过95%。
塔山阻击战终于结束了,因为锦州被攻克了。
Part.4
10月15日下午18时,东野围攻锦州的部队攻克锦州,全歼10余万守军。其中毙伤19000余人,俘虏8万余人。至此,东北野战军的战略目标达成,另外45万东北国民党军队撤逃的路线被彻底封堵,战局已定!
1948年10月17日,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困守长春的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2.6万人起义。21日,郑洞国部余下官兵投降,长春和平解放。
10月28日,之前从沈阳出击,意图切断我军后勤补给线的廖耀湘兵团十余万人,在辽西地区被我军围歼。
10月30日,蒋介石派专机将卫立煌接离沈阳前往北平。11月26日,蒋介石发布命令:“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卫立煌“成功”背锅······
11月2日,东北最大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13万余守军被全歼。
11月9日,辽西走廊上,葫芦岛等地的国民党军走海路撤退至山海关内。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消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其中9.09万人投诚起义,32.43万人被俘虏。被俘虏这30多万人里大部分转化成我军战士。
回到第一节最后的那个问题“如果先打长春,让45万国军逃出生天将会发生什么呢?”
1948年6月24日,柏林危机爆发,美苏对峙。
1948年11月9日,辽沈战役结束。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结束。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
1949年5月,柏林危机结束,美苏双方结束对峙状态。
柏林危机结束后,美苏双方均想干涉我党解放全中国,可是时间来不及了。美苏希望国共两党划江而治,把中国南北方变成冷战前线,一个分裂的中国,才是列强们希望看到的中国。列强们都不想看到一个完整统一,拥有大量人口、土地且团结的中国。
毛泽东曾说过:“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就是怕外国势力亲自下场干预解放战争,阻碍中国统一,国共两党不得不划江而治。毛泽东敏锐抓住了柏林危机、美苏对峙这短短11个月的窗口期,定下了大局。
试想如果林彪坚持打长春,而不是打锦州封锁国军退路,结果会是怎么样呢?结果会是:40多50万东北国民党军逃回山海关内,与傅作义军团会合,国民党在华北的兵力将达到100多万。届时平津战役还能顺利进行吗?恐怕得打个问号了。
华北国民党军兵力充足,极大概率会南下支援淮海战场,淮海战役能不能顺利进行,也得打个问号。
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其中改编后成为解放战士的国民党俘虏有近100万。
试想如果三大战役都只是占领土地而没有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让150多万国民党军逃到长江以南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我军大概率会与国民党军形成南北隔江对峙的局面。等到柏林危机解除,美苏腾出手来,必然阻挠中国的统一,恐怕中国将会再次形成南北朝!
打锦州还是打长春?看似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可世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小决策最终形成蝴蝶效应,引起轩然大波。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伟人?他从打锦州这一点出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为了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国,力排众议,顶着东北野战军前线将领们的压力,强烈要求攻打锦州。
如果不打锦州,没有辽沈战役歼灭47万东北国民党军,搞不好如今的中国就是大号的朝鲜和韩国。
不得不说,我们站在了伟人的肩膀上!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