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七捷,以少打多,极致的运动战
【从地图上带你看微操大师粟裕的经典之战:3万VS12万,却七战七捷,歼敌5.3万人。】
前言:
1946年6月26号,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调集大军准备北上进攻解放区之际,毛泽东提出“南线出击”的作战计划,并征询各战区领导人意见。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一众大佬均认可毛泽东的提议,准备大干一场。资历尚浅的粟裕却顶着压力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应先在我方熟悉的根据地苏中地区内打一仗。
毛泽东在深思熟虑后,同意粟裕的提议。随后粟裕在一个多月内,微操3万余华中野战军痛击国民党军李默庵部12万人,七战七捷,歼灭5.3万余人。
1.出击淮南,还是留战苏中?跟一众大佬“唱反调”的粟裕。
2.“老熟人”国军李默庵的作战计划。
3.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粟裕3万VS李默庵12万,歼敌5.3万余人。
4.《论持久战》和粟裕的全图透视挂。
Part.1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调集30余万部队将中原解放区5万余人包围在湖北宣化店地区,全面内战爆发。
毛泽东很清楚蒋介石即将向北面的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6月22日,毛泽东给晋冀鲁豫军区的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和山东军区的陈毅、舒同发了一封电报《全局破裂后太行和山东两区的战略计划》,提出向南外线作战计划,并询问各战区领导人“意见如何?请告知。”
国民党军向北打,解放军就向南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毛泽东意图在陇海铁路开封段(图中1处)、津浦铁路 徐—蚌—浦口 段(图中2处)两处交通线上与国民党军作战,并伺机解放开封、徐州,进逼南京、上海向蒋介石施压,甚至突入国民党占领区后方,以减轻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和破坏。
按照毛泽东的计划,处在苏中地区,由粟裕、谭震林等指挥的4万余华中野战军应向西进攻,配合山东军区对徐蚌浦口线的外线作战。
无论是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还是山东军区司令陈毅,以及粟裕所在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政委邓子恢,均认同毛泽东的作战计划,跃跃欲试。此时的粟裕因级别不够,尚未得知毛泽东的向南外线作战计划。
看到各位大将意见统一、斗志昂扬,毛泽东很高兴,随即在6月26日,给华中军区分局发电,中央指示:·····可由粟裕、谭震林率不少于15个团的主力部队,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配合,一举占领蚌埠、浦口间铁路,彻底破路,歼灭该地区之敌,恢复淮南,······并限于7月10日前完成一切准备,待命攻击。
收到电报的粟裕,仔细分析了当前的情况,认为:
1.淮南地区的人口(130万)、粮食等资源远不如苏中地区(900万)。抗日战争后期淮南地区相对平静,难以快速动员当地百姓支持解放军。粮食武器弹药等后勤都需要从苏中转运至淮南前线,运力不足。
2.淮南地区驻扎有国民党第5军、整编74师的一个旅,都是国民党军的王牌美械部队。淮南之敌较强,苏中之敌较弱。
3.苏中地区临近南京,必然是蒋介石的重点进攻目标,华中野战军主力一旦离开,苏中空虚。届时若淮南作战不利,苏中又陷落,华中野战军将陷入两难之地。
4.如果在苏中地区不战而退,将造成不利的政治影响。
6月27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同时发去电报《建议华中主力留苏中作战》。
目前我们主力都集中于苏中,民夫及作战用具都已准备完毕,如不在苏中打仗即西移,不仅对群众很难说服,即对部队亦难说服。因一、六师和七纵指战员大多是苏中人,有些家中已遭顽摧残。为此,我们是否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
6月28日,粟裕奔波150公里从海安前往华中分局所在地淮安,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面商作战事宜。
6月29日,张邓谭一致同意了粟裕的作战计划,并与粟一起联名向中央军委(毛泽东)和新四军军部(陈毅)反映。
陈毅与粟裕两人关系良好,向来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流传。然而在“留苏中作战”一事上,陈毅有些动怒,完全不同意粟裕的作战计划,强硬要求粟裕按时执行原“南向外线作战”计划。
毛泽东经过多方了解、仔细分析后肯定了粟裕等人的苏中内线作战方针。7月4日,主席致电刘邓、陈毅及华中局,提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Part.2
1946年7月上旬,蒋介石调集58个正规军整编旅,约46万人,向华东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其中“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指挥5个整编师,约12万人,企图先攻占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主力所在的苏中地区, 再向北进攻,策应向淮南、淮北进攻的国民党军,夹击苏皖边区首府淮安。
李默庵,黄埔一期生,和陈赓、徐向前等人是老同学。抗战时期,忻口战役中李默庵指挥十四军抗击日寇,十四军折损过半而不曾后退一步。
李默庵还与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左权等人会面,交流作战经验、学习如何打游击,并在中条山建立抗日根据地。李默庵那是相当熟悉解放军的作战风格。
【7月10日前,苏中地区国共分布。紫色线条为苏中地区主要交通线,其他地区水网密集,大部队难以展开。】
1946年7月9日,李默庵制定好了作战计划:
1.整编49师从南通向如皋攻击前进;
2.整编83师从泰兴、宣家堡出发,整编99旅从靖江出发,协同攻击黄桥,得手后与整编49师会攻如皋;
3.整编25师184旅攻击姜堰;
4.最后各部皆得手后,便会攻海安。
3万余人的华中野战军主力此时正在海安、如皋一带,面对国民党12万人四路并进的攻势,粟裕一点也不慌。因为李默庵制定完作战计划的第二天,这份计划就被我方情报人员送到了粟裕的桌子上······
反观国军的情报工作,李默庵知道粟裕率领的主力就在附近,但就是找不到······
粟裕考虑到:国民党军是四路分进合击,一开始各部队之间间隔较大,而越靠近海安、如皋,兵力越集中,越不利于分割包围、逐个击破。加上内战刚爆发,国军自恃兵强马壮,颇有轻敌之意。
粟裕果断决定出其不意,在国民党军进攻前,先行出击,吃掉敌军一部,给国军一个下马威。你觉得我兵力少不敢主动进攻,我偏要打个先手。
四路国民党军,找谁先当倒霉蛋呢?
泰州的25师148旅离华中野战军主力最近,不过泰州工事完备,易守难攻;且泰州周围水网密集,不利于大部队行动,首先被排除。
南通的49师离得太远,华中主力远距离出击作战,恐海安、如皋被另外三路国军趁机攻占。
思来想去,发觉宣家堡、泰兴一带的83师最好打。83师师长李天霞,王耀武手下大将,参加过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等,多次重创日军,那是相当看不上土八路们。李天霞曾表示:“我的部队没有问题,一个团就可以和共军干一下!”
由于李天霞的轻敌,宣家堡和泰兴分别只有一个团突出驻守,与83师大部队分离。
就是你了!
Part.3
一、宣泰战斗(7月13-15日,歼敌3000余。)
7月10日,海安、如皋一线的华中野战军主力开始行动,1师、6师、7纵3个团急行军奔袭宣家堡和泰兴。
1师、6师、7纵共15个团兵力,面对宣家堡和泰兴的国军83师56、57团,形成了局部6:1的优势兵力。
7月13日下午3点左右,李天霞收到侦查报告,说共军主力正在向宣家堡、泰兴进军。李天霞根本没当回事,给上司李默庵打了个电话汇报了一下,并表示:我那两个团很能打的,长官放心。
作为国军“优秀”将领的李默庵,在收到李天霞的报告后,根据长期与共军接触的经验,思考认为:共军一向先挑弱的打,83师是苏中最强的国军部队,华中野战军主力必然是佯攻83师,实际声东击西去打49师了!
7月14日,李默庵急令已经前进到白蒲的49师撤退···
李天霞、李默庵的脸很快就被粟裕抽肿了。
因集中优势兵力以多打少,加上李天霞的轻敌,李默庵的误判,华中野战军迅速包围宣家堡和泰兴,并在两天内结束战斗。
宣泰战斗中,华中野战军歼灭83师19旅56团全部、57团大部及旅属山炮营全部,共3000余人,缴获山炮10余门,轻重机枪300余挺。泰兴城内剩余国军一个营负隅顽抗。
二、如南战斗(7月18-21日,歼敌15000余。)
7月15日,83师两个团几乎被完全吃掉后,李默庵终于确定了共军主力就在宣、泰地区。
李默庵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找不到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主力,现在粟裕主动现身了,我12万人不过折损3000多而已,打你粟裕3万多人还是绰绰有余。
李默庵认为经过宣泰一战,华中野战军连续奔袭作战一个星期,伤亡必然很大且疲惫,走不了太远了,于是下令:
1.急调在长江南岸的65师火速渡江,会同靖江的99旅增援泰兴,并进犯黄桥,以拖住华中野战军主力;
2.同时又令49师星夜疾进,企图乘虚夺取如皋城;然后,49师从如皋,65师从黄桥,83师残部从泰州,三面夹击华中野战军主力。
粟裕早就料到宣、泰一打,周围的国军肯定会被吸引过来,妄图包围歼灭华中野战军主力,于是粟裕马不停蹄就开溜。
7月15日清晨,6师刚基本结束战斗,晚上就接到命令与1师一起转兵东指,接下来倒霉的是国军49师。(6师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攻击泰兴残敌,让国军以为华中野战军主力仍在宣泰一带。)
为什么粟裕第二仗选择打最远的49师?
一方面宣、泰地区吸引了大量国军前来,停滞不动肯定不行。另一方面49师周围没有其他国军部队,易于分割包围歼灭。且49师得知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宣泰,如皋、海安兵力空虚,比较放松、戒备心低。
反正要转移,那就索性跑远一点,再干上一场。
7月17日,国民党49师79旅和26旅分成东西两路来到如皋南部,准备次日会攻如皋。
他们不知道的是,华中野战军主力1师、6师此时已经到达黄桥和如皋的交界处。
7月18日夜,1师、6师分别从26旅和79旅的侧后方突然发起攻击,截断国军退路;7纵从如皋东北面阻击国军,将49师的两个旅三面合围,且形成4:1的局部兵力优势。
战至7月20日,华中野战军歼灭49师师部、26旅、79旅大部等共150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200门、轻重机枪500余挺,长短枪4000枝。
三、海安战斗(7月30日-8月3日,歼敌3000余。)
经过10来天的高强度连续奔袭作战,华中野战军主力无力再战,粟裕看到国军已纷纷抵达如皋一线,果断主动放弃如皋,撤往海安东北角休整。
李默庵自然不会给粟裕休整的时间,集结7个旅兵力进犯海安,想要与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主力决战。
粟裕打算放弃海安,但他一个人无法决定,于是粟裕花了一天一夜,连换四种交通工具:摩托车→黄包车→自行车→坐船,跑完150公里,赶到淮安,大家开会决定后,上报领导。最终,中央拍板:放弃海安,保存实力。
粟裕来回奔波的时候,7纵以3000多兵力,在海安实施机动防御作战,抵挡国民党军5万余人。以伤亡200人的代价,歼敌3000余人,打出1:15的战损比。
7纵经常在国军部队的结合处左右开火,引起结合部两边部队的误会,随后撤出战场,让国军自己打自己人。
8月3日,华中野战军主动放弃海安,海安战斗结束。
四、李堡战斗(8月10-11日,歼敌9000余。)
国民党军占领海安后,或认为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主力受到重创,无力再战;或认为已经远遁,短期不会再有大动作。
然而粟裕其实还是猫在距海安不到10公里的地方继续休整。几万人的部队,在国军眼皮底下休整,国军愣是发现不了······
粟裕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地方猫着,是因为粟裕判断:李默庵要么沿着泰州→海安一线的公路向东建立封锁线,巩固新占领区,要么从海安北上会同其他国军部队继续进攻。无论李默庵怎么做,总会有部队刚好暴露在粟裕面前。
果不其然,李默庵派兵沿着泰州→海安一线公路建立封锁线。在李堡驻防的49师105旅进入了粟裕的视线里。
8月10日,粟裕派遣1师、6师趁着国军换防的间隙发起攻击。新7旅19团刚接手防区,电话线都没接上就被歼灭。
换防后,尚未来得及撤离的105旅毫无防备,惊慌之下也迅速被歼灭。
11日,前往李堡换防的新7旅21团,不知道李堡国军已被全歼,仍赶往李堡换防,被伏击的7纵和6师合围歼灭。
李堡战斗,粟裕在局部集结了4倍兵力,仅用16个小时就歼灭国军9000多人。
五、丁林战斗(8月21-23日,歼敌3500余。)
8月13日,粟裕接到中央军委给华中野战军的指示:“苏中分散之敌利于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
李默庵此时非常头大,他知道粟裕就在附近,但就是找不到···
8月21日,粟裕突袭了在如皋南部丁堰镇和林梓镇“维持治安”的交警总队。
交警总队,看名字也知道战斗力约等于无,就能欺负欺负老百姓。没有丝毫意外,两天内交警总队没了···
六和七、邵伯保卫战和如黄路战斗(8月23-27日,歼敌19000余。)
邵伯保卫战和如黄路战斗是两场相关联的战斗,放在一起说。
李默庵考虑到:苏中地区重要据点都被控制,粟裕应该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了,便打算北上协同其他国军部队进攻,彻底吃掉华中解放区。
8月23日,李默庵命令原在扬州的黄百韬25师北上攻击邵伯镇,原在高邮的10纵和中原突围出来的皮定均旅前往邵伯镇进行了防御作战。
与此同时,因为粟裕在如皋南部歼灭了交警总队,如皋的守备力量又不足,李默庵担心粟裕攻击如皋,于是电令在黄桥的99旅前往如皋增援协防。
99旅担心路上遭遇粟裕的伏击,请求如皋城内守军派兵接应,如皋派出3个团前去接应。
粟裕考虑到邵伯兵力不足,计划“围魏救赵”,攻击苏中内部的国军,迫使国军回援。本来粟裕计划攻击黄桥,但此时华中野战军截获了99旅增援如皋的计划,粟裕果断决定在半路上给99旅和接应部队一个惊喜。
8月25日,走在半路的99旅惊喜地发现自己被粟裕包围了,出来接应的三个团也被包围了。粟裕调集5倍于99旅的兵力,强行吃掉了包围圈中的99旅。
8月26日,李默庵得知99旅被粟裕部歼灭,考虑到苏中防卫空虚,邵伯也没有突破的迹象,无奈下令25师撤退。第六战邵伯保卫战获胜,歼敌2000余人。
粟裕吃掉99旅后,随即解决出来接应部队大部,并乘势攻占黄桥。如黄路战斗结束,歼敌17000余人。
Part.4
苏中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半月,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兵力对阵李默庵12万人,七战七捷。以伤亡1.6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3万人。
此次战役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此后国民党军队师级及以下作战单位单独行动时都战战兢兢,生怕被突然冒出来的共军歼灭。
苏中战役可谓是粟裕对毛泽东《论持久战》思想的实践应用。
内战爆发初期,国民党军强、共产党军弱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在战略上共产党军是在防守,可防守不代表被动挨打,战术上仍可进攻。
【左二粟裕】
粟裕在防守中并不固守一城一池,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地区到处穿插。
粟裕还是个心理学大师,国民党军越觉得粟裕不可能出现的地方,他偏偏就出现了。
华中野战军兵力仅3万余人,粟裕极力避免与国军大部队决战,四处寻找落单的国军小部队,在局部集中4倍甚至5倍、6倍的兵力,以多打少,打完就走。
粟裕在苏中战役中的一系列操作可谓深得毛泽东真传,颇有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战役的影子。
我想,素有“微操大师”之称的蒋介石,一定觉得自己的微操就是粟裕那个样子的······
最后来聊聊情报方面的问题。
粟裕几乎每次都能知道李默庵的作战计划,找到最薄弱处加以歼灭。而李默庵连粟裕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都看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呢?
粟裕部队无论去当哪里,都有当地百姓传递情报,提供补给。国民党军去到任何地方,百姓们都缄口不言。整个苏中战场,对粟裕单向透明。国民党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这真的还要“归功于”国民党自身。国民党军及其还乡团干的事情实在是缺了大德,如果不是他们干的畜生不如的事情,苏中战役也好,淮海战役也好,都不会让当地百姓如此积极支持共产党军。
说到底自己做的孽自己要还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