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共两党都认可孙中山?
前言:
聊起中国近代史,孙中山先生是一个绕不开的人。
后世常常诟病孙中山先生,说孙的一生做啥啥不成,唯一做成的事情: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帝制,事后还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弄得帝制一度复辟。
一个失败了一辈子的人,何德何能被国民党尊为国父,被共产党称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诚然,孙中山先生确实可以说是做啥啥不成。可他错了、失败了,他并不放弃,他不断错、不断失败,又不断尝试。最终,他几乎把中国近代革命中的错误全犯了一遍。
一道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孙中山先生把ABC都选了一遍,发现都是错的,那么后来人闭着眼睛也知道正确选项是D了。
不放弃、不断去试错,为后来人披荆斩棘开路,这便是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之处。
1.孙中山先生踩过的第一大坑——组织内部思想理念不统一,引发中国同盟会严重内斗。
2.中国同盟会解散后,新成立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十分重视组织内部的思想建设和思想统一。
3.孙中山先生踩过的第二大坑——不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后来的共产党几乎重蹈孙的覆辙。
4.结语。
Part.1
1894年11月24日,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孙中山先生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兴中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并提出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
随后的一些年里,中国内地也陆续成立了许多试图推翻满清统治的组织,其中有两个比较著名的组织:江浙地区的光复会和湖南地区的华兴会。
1903年11月,上海,光复会成立,政治纲领和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光复会最出名的一点是以暗杀为主要革命手段。
1904年2月,湖南长沙,华兴会成立。宗旨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方略为“湖南发难,各省响应,直捣幽燕”。
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基本啥事都没干成,策划的起义都是还没行动,就因计划泄露而失败。
1905年8月,孙中山牵头联合了广东兴中会、江浙光复会、湖南华兴会等多个组织,合并成了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排中间孙中山 第一排右二黄兴】
然而中国同盟会内部,除了反清的共识外,再没有任何共同点,大家常常因理念不合发生矛盾。
光复会成员多为豪富地主之后,是旧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反清但不认同“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光复会还主张在“用暴力取得政权后,才能实施民主政治”,并认为“同盟会虽也重视武装革命,但其领导居国外为多,宣传因之多于力行”。
1907年,在讨论民国应该用什么样子的国旗时,华兴会领袖黄兴与孙中山发生激烈冲突。
孙中山要使用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是模仿日本国旗,要用寓意“平均地权”的井字旗。
二人争执不下,黄兴大怒,誓言要脱离同盟会。
【(光复会)章太炎记:“逸仙自南洋还东京,作青天白日旗,张之壁上。克强(黄兴字)欲作井字旗,示平均地权意。见逸仙壁上物,争之曰:‘以日为表,是效法日本,必速毁之。’逸仙厉声曰:‘仆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克强怒,发誓脱同盟会籍。未几,复还。”】
随后又因孙中山接受日本政府赞助、经费分拨不均、报刊内容等问题,光复会成员两次发起“倒孙风潮”,要解除孙中山同盟会总理的职务。
同盟会存仅仅存在了几年(1905-1912),便经历了孙黄之争,两次倒孙风潮。中国同盟会内部,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因思想理念的不统一,各种矛盾不断,内斗、争权夺利时有发生。
1907年,光复会退出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后,中国同盟会失去统一目标后,随即分崩离析。
【中国同盟会纪念章】
1912年,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被刺杀,外界普遍认为下黑手的是孙中山左膀右臂:上海督军陈其美。起因是陈其美不满陶成章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元年之际,重提旧事诋毁孙中山。
Part.2
中国同盟会发生的那些破事,让后来成立的组织都十分重视“统一思想”的问题。
1914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华革命党,为了解决组织内部思想不统一的问题,孙中山思考后的解决方案是:要求加入者服从领袖权威,加入者需对孙的画像宣誓并按手指印。
可许多跟随孙中山多年的人都认为,他们参加革命是为了复兴中华,而不是崇拜孙中山个人,更不该搞黑帮入伙那一套,因而不认可孙的做法。
曾在“倒孙风潮”中支持孙中山的老战友黄兴,也因此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
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成新的国民党。1923年,在共产党的协助下,孙再次改组国民党。这次孙中山终于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大家都认可的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才最终完成了组织内部的思想统一。
【民族主义:反帝斗争。民权主义: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统一思想后的国民党,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统一的希望。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蒋介石同样注重国民党内思想统一的问题,但蒋介石并没有孙的能力,走了孙的老路,搞起了个人崇拜、领袖崇拜。
共产党方面,对统一思想的问题更加注重,毛泽东多次强调“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把组织入党与思想入党相统一”。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对残余部队进行了改编。凡是对共产党理念不认可的,对共产党未来不抱有希望的,不愿意留下来的人,全部同意离队,发放路费,让其归家。
毛泽东的想法和做法简单粗暴:既然不是一路人,想法不一样,那么就不要强行凑在一起了,免得内乱。留下来的人,大家思想一致,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
这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中国共产党在日后始终重视党内的思想统一建设。
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共产党内非工农阶级出身党员数量迅速增多,党内涌现出大量非无产阶级的思想。
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毛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
毛泽东认为“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认真地整顿一番” ,“(共产)党员的思想立场必须始终站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方”,“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
正是因为孙中山先生踩过“组织内部思想不统一”的大坑,才令后来者无比重视思想统一的重要性,避免重蹈中国同盟会的覆辙。
Part.3
孙中山先生踩过的第二大坑——不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
孙中山自1894年创立兴中会开始革命,到1924年与共产党合作创立黄埔军校,期间30年时间里始终没有建立忠于自己的军事力量,而是长期依靠各地方势力(军阀)的武装力量。
正因为孙不注重组织的军事力量建设,导致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掌握强大军事力量的北洋军阀袁世凯所窃取。
1914年二次革命和1917年护法运动,两次讨伐袁世凯的行动均以失败告终,孙中山终于发现各地军阀势力不值得信赖,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革命方有成功之希望。
【护法运动中孙中山手书】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着手建立黄埔军校,以保证自身拥有一支可靠的强大的军事力量。1925年,国民革命军创立。
此后,孙中山依靠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军事力量,中国革命事业才有了起色。
再来看共产党方面,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曾多次提醒当时的共产党领袖陈独秀,不能放弃军事领导权。
陈独秀则认为共产党专心辅佐国民党即可,不需要注意保持独立,不需要考虑军事力量的建设。陈独秀的天真与大意最终重蹈了孙中山先生曾经的覆辙,酿下了大祸。
1927年,在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被资产阶级收买,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了30余万共产党和国民党进步左派。国共合作几年来,为中国革命积累的中坚力量被一扫而空。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批判陈独秀不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毛泽东说道:“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
反观蒋介石,因跟随陈其美和孙中山革命多年,心里十分清楚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蒋介石与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去世时,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等人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均远高于蒋介石,但因蒋介石牢牢抓住军权,最终夺取了对国民党的控制权。
结语
孙中山先生一生踩过无数的坑,以上两个坑可以说是孙中山踩过的最大的坑。
孙中山先生把中国革命道路上的坑几乎全踩了一遍,为后来人提供了宝贵经验。
孙中山先生本人也在踩坑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一步步把中国革命引向正确的道路上。
孙中山先生晚年已然发现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于是与共产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无产阶级革命政策。
蒋介石在解读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时,多次说道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是相辅相成的。
(“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就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蒋介石《主义不行,党员之耻!》1925年4月9日。)
孙中山先生不放弃,不断试错,为后来人披荆斩棘开拓道路的精神和行为,就是国共两党都认可他的原因。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