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9)——权力永不眠
河西争夺战(9)
权力永不眠
1.谁是晋国“作爰田”、“作州兵”的最大受益者?
2.相信亲戚还是大臣?谁都靠不住!
3.晋文公的妥协—让权。
4.晋国六卿。
5.摸着石头过河。
谁是最大受益者?
在《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7—绝境中被逼出来的划时代变革》中,我们讲了晋国在韩原之战中战败后,且国君晋惠公被俘的情况下,积极自救,开展了“作爰田”和“作州兵”的改革。
“作爰田”以分配休耕土地的名义,赏赐土地给国民,并承认土地的私有权。以此换取晋国百姓对晋惠公的支持。“作爰田”彻底动摇了自周朝建立几百年以来的井田制。
“作州兵”承认了私自开垦荒地的合法权,并承认开荒田地的私有权。作为利益交换,开荒者也有了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作州兵”以前,春秋各国只有贵族阶级有服兵役的义务。“作州兵”大大扩充了晋国兵源。(甲兵益多)
这两项改革,确实令晋国从韩原之战的大败中快速缓过劲来,甚至令晋国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更加强大。
可无法忽略一个问题:这两项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晋国君主晋惠公么?显然不是,他还在秦国当俘虏呢,咋受益?
普通老百姓?当然也不是,“作爰田”跟普通老百姓没关系。因为我们讲过“作爰田”的对象是“国人”,“国人”在春秋时期仅仅指一国的贵族们,并不包括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当时叫“野人”。
答案呼之欲出了,这两项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晋国贵族。赏赐田地,谁获得的田地最多?贵族。确认土地私有,谁的土地最多,需要被承认私有?贵族。扩充兵源,什么人会获得指挥权,且在战场上的生存率提升?还是贵族。
“作爰田”、“作州兵”两项改革甚至可以说是晋国贵族们,趁着晋惠公被俘,无人掌权的时候,以晋惠公的名义,自己给自己发的福利。
将来要是出了什么乱子,那反正是以晋惠公的名义去改革的,晋惠公背锅。要是没出乱子,大家都满意,贵族们是最大受益者。怎么都不亏。
由于晋国曾经发生过曲沃代翼的内乱,当年晋献公把自己的亲戚们杀了个遍,以防亲戚们夺权篡位。
不给亲戚们权力,可以。但国家治理之类的事情总要有人来做吧,自己管不了那么多,不让亲戚们来做,那就只能让大臣们来做。
晋献公以来,因功分封了不少大臣,这些大臣们就是晋国贵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作爰田”、“作州兵”两项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晋国的异姓贵族们。
相信谁?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晋国往事》里我们讲了“曲沃代翼”的故事,晋国偏支篡夺了晋国正统。鉴于对自家篡位经历过于刻骨铭心,晋献公为了防止亲戚篡位,果断物理毁灭了自己所有偏支亲戚。(《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兄弟篡位,亲戚篡位基本上算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保留节目。《左传》开篇记载的就是郑庄公的弟弟想篡位,被郑庄公捧杀干掉的事情。
然后就是晋国的“曲沃代翼”,叔叔一家篡了侄子的位。晋国算是春秋时期,最早着手解决亲戚篡位问题的诸侯国。
晋献公很苦恼,他到底该相信谁?分封制说要相信亲戚们,毕竟《诗经》里都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可是在晋献公所处的时代,诸侯国里一堆堆亲戚篡位的事情,实在信不过亲戚们呐。不能相信亲戚,那就没什么选择了,只能相信大臣们了。
权力是不可能真空的,要么君主能自己把权力都牢牢抓住,要么就一定有其他势力来分取君主抓不住的权力。
分封制的权力架构下,君主注定不可能抓住所有的权力。因为分封制的规定是单线管理,周天子分封土地给诸侯,诸侯又分封土地给卿大夫,以此类推。
各个层级管理自己的地盘,仅听命于自己的直属上级,并把管理不到的地盘分封给下级管理。
周天子只能管理诸侯,无法管理到诸侯下属的卿大夫。同理,诸侯只能管理下属的卿大夫,无法管理到卿大夫下属的士大夫。也就是历史课本上那句著名的话:“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所谓“战争”,其实就是比谁有更多的资源,谁能调动更多的资源。调动的粮食和军队多,在战争中获胜的概率自然高。
分封制的权力架构导致周天子的权力无法层层渗透,到达最底层。周天子必须通过下属诸侯,才能调动非自己直接管理地盘的兵力和资源。一旦诸侯们不配合,周天子当即被架空。
在分封制中,大诸侯们的权力同样无法渗透到基层。不过大诸侯们直接管理的土地不亚于周天子直接管理的土地,所以大诸侯们有足够的资源和兵力对抗周王室以及相互征战抢地盘。
大诸侯们有实力对抗周王室,下一级的卿大夫们却难以对抗大诸侯。卿大夫们管理的土地相较于诸侯而言太少了,单个卿大夫能调动的资源与军队无法与诸侯相抗衡,除非有多个卿大夫联合起来对抗大诸侯。
还以“曲沃代翼”为例,偏支的曲沃桓叔就比正统的晋昭侯更受晋国卿大夫们的支持,有了卿大夫们的支持,曲沃桓叔一族才有实力篡位的。(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
结果大诸侯们成了分封制的最大受益者。上可以对抗周王室,相互征战抢地盘;下可以分化控制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国内唯我独尊。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亲戚篡权的本质原因在于:
1.君主的权力无法渗透到基层,面对篡位叛乱时,调动的资源人口有限。
2.君主的亲戚们可以通过许诺利益来拉拢多数卿士大夫们,形成利益团体。最终篡位。
这两个本质原因的产生来源于分封制本身。
晋国尝试改变亲戚篡权的问题,并没有从制度本源上进行改变。仅仅是改变了分封的对象,从分封亲戚变成了分封功臣。
那么结局也就注定了,春秋时期主要是亲戚篡位, 到战国时期变成主要是大臣篡位。比如春秋末期鲁国的三桓分公室,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换汤不换药。
无论是相信亲戚还是相信大臣,只要分封制的权力架构没有改变,君主被篡位的情况就会一直发生。
晋文公在“作爰田”、“作州兵”的基础上又搞出来了“六卿”的制度,使得卿大夫们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卿大夫们也具备了单独对抗诸侯的实力。
让权
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在秦国派兵帮助下回国。秦军与晋军对峙时间非常短,晋文公飞快地与晋国国内的卿士大夫们达成了协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
随后几天内获得晋军指挥权,祭祖,朝见达成,杀掉侄子晋怀公,继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按理来说,一个在外流亡十九年的公子,不可能这么顺利获得国内各方势力的支持。十九年不在国内,国内的政治格局是什么样的?不知道。各个势力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不清楚。
假如你是晋国国内的卿士大夫,你会怎么想?支持一个对国内情况一无所知的流亡公子上位,他能保证我的既得利益吗?即便能保证我的既得利益,还有没有额外利益呢?如果仅仅是保证既得利益,没有额外利益,那我为什么要支持他,维持现状不好么?我支持他上位,还有失败的风险呢。
晋文公能快速获得晋国国内卿士大夫们的支持,几天之内获得军权并把侄子晋怀公干掉,唯二原因只可能是:
1.晋文公出让了巨大的利益。出让的利益大到只要晋文公上位,晋国的卿士大夫们都能在维持既得利益的情况下,分到一份足够大的额外利益。
2.晋怀公严重损害了卿士大夫们的既得利益。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晋国卿士大夫们,丝毫没有心理压力地把晋怀公给卖了。当然啦,也有晋怀公跟秦国关系不好的原因,怕将来秦国报复。
究竟是什么样的利益,让晋国卿士大夫们不带犹豫地就把晋怀公给卖了呢?
军权!!!晋国公室的军权,晋国国君直属精锐部队的军权。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军队分成几个部分:
1.公室军队,由国君自主管理的直属精锐部队。
2.私属军队,卿士大夫们的私人武装。
公室军队,既是国君的私人直属武装部队,也是负责国防的主要部队。
上一节里我们说过,诸侯国君直接管理的土地很大,能直接征召的士兵很多,远远多于卿士大夫们的私人武装。
晋惠公在韩原之战中大败,忠于晋惠公的直属公室军队死伤殆尽。晋惠公直属的军事实力大幅下降,无力承担晋国的国防重任,不得已军事国防等重要岗位人员、部队都只能由卿士大夫们及其私属军队去担任。简单来说,韩原之战后,晋国国内的军权暂时被卿士大夫们把持了。
原本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情,反正土地都人口还在嘛,国内稳定一段时间,公室军队可以重建嘛。等过些年直属晋惠公的公室军队重建好了,可以再把军权收回来。结果没几年,晋惠公死了···
晋惠公死后,在秦国当人质的儿子晋怀公偷偷跑回来继位。从晋国卿士大夫们不支持晋怀公,很容易可以看出来:晋国的卿士大夫们跟晋怀公是有矛盾的。矛盾点是什么呢?极大概率还是军权。
晋怀公在秦国当人质,为了继位从秦国偷跑回来,他怕秦国报复,需要军权防止秦国来找他麻烦。在秦国当了八年人质,晋国国内的势力未必服他,他也需要军权自保。
放出去的权力哪有那么好收回来的?吃到嘴的肉,想让人家吐出来?怎么可能嘛?晋怀公想收回军权,卿士大夫们不想交出军权,矛盾产生了。
如果晋怀公的老爹晋惠公晚死几年,情况很可能会不一样。晋惠公晚死几年,公室军队重建完成,晋怀公继承重建完成的公室军队,以绝对实力为基础收回军权,问题是不大的。偏偏晋怀公老爹死太快,公室军队还未能重建完成,晋怀公虽然继位了,却没有军事保障。
晋文公带着秦军进入晋国,秦晋两军对峙。掌握军权的晋国卿士大夫们,得到晋文公出让军权的许诺后,自然愿意拥立晋文公。
晋国卿士大夫们的想法很“朴素”:既然你晋怀公不愿意承认我们的既得权力和利益,那我们找个愿意承认的人,来当国君就好了。
一切都逃不过个“利”字。
出让了军权,没有军事保障,难道晋文公不担心哪天手下的不满,把他黑了么?真不担心,人家秦穆公想的周到,送了三千秦兵精锐给晋文公当亲卫。(《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史记·晋世家》秦送三千人为卫,以备晋乱。)
晋国六卿
对于晋文公而言,出让军权,实在无所谓。
当初跟着晋文公出逃的手下们,不少人的家族都是被晋国分封的卿士大夫家族。比如晋文公贤士五人中的狐偃、先轸、赵衰、魏武子,分别来自早期被晋国分封的狐氏、先氏、魏氏、赵氏。
这些人跟着晋文公流亡了十九年,风餐露宿,寄人篱下了十九年。晋文公与他们之间的感情之深,已经难以用言语表达了。别说军权,就算要晋文公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他们,晋文公估计眼都不会眨一下。
这些手下们回到自己的家族,晋文公再把军权出让给这些卿士大夫家族,这不还是相当于军权在自己手里么?绕了个弯而已。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建立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六名将佐,由晋国的六位卿大夫担任。所以被称为“晋国六卿”。
六卿采用世袭制,最开始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十一个世族所把持,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
一开始,大家都是经历过十九年流亡的好兄弟好朋友,后辈之间也是一起光屁股玩,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好兄弟。关系非常融洽。
几代之后,关系疏远,情况就变了。
晋国“作爰田”、“作州兵”,让晋国的卿士大夫们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兵源。晋文公出让军权,又让六卿获得了公室军权。
当一个人有军权,有兵,有钱的时候,他会干什么?抢粮、抢钱、抢地盘,让自己更强大。
晋文公死后没多久,晋国掌握六卿权力的十一个氏族,开始了相互争斗。晋国君主失去了军权,没有实力就什么都做不了,唯有在十一个氏族之间走钢丝,借力打力,平衡各个氏族之间的势力,保持自己君主的地位。
走钢丝,借力打力,平衡氏族之间的势力,对政治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到后期,晋国君主彻底无法平衡各个氏族之间的势力了。十一个氏族相互兼并。
十一个氏族先兼并成了六个: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再兼并成了三个:韩氏、赵氏、魏氏。最后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晋国灭亡。
摸着石头过河
晋国十一氏族相互兼并到三家分晋,不是河西争夺战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不展开写了,大致知道即可。
三家分晋的结局,说明了一件事:晋国还是没有解决分封制中权力无法下达基层,国君容易被篡权的问题。
晋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模板:小势力怎么做大做强,篡权夺位?要有钱有兵,还要有权来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
有了这个模板后,春秋战国的小势力想要崛起,基本上都是按着这个模板去做的。大势力防范小势力崛起也是按着这个模板去打压的。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都在思考怎么继续壮大。按着模板来:
1.要有钱。怎么有钱?税要收的上来。以前井田制,大家耕作不积极,税收不上来。现在按亩征税,你种的粮食多,我收的多;你种的少,我收的少。把农民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绑定。
2.要有兵。扩大征兵范围,所有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3.要有权。怎么让权力渗透到基层?郡县制开始出现。打下城池之后,慢慢不再分封世袭,而是派遣长官去管理,几年一换。让君主通过任命地方长官的方式,将权力渗透到基层。
思考着思考着,出现了一个集大成者:商鞅。
然后他把这一整套先进模板带到了秦国,秦国摸着石头过河,抄作业抄成了优等生······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