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1)——秦国四代乱政与魏国李悝变法

发现历史 阅读: 4

河西争夺战11


四代乱政与李悝变法


1. 古代篡权标配:钱、粮、兵、权。

2.秦国的庶长制与四代乱政。

3.魏国李悝变法。

4.魏国步步为营、鲸吞蚕食,秦国河西之地全面沦陷。

5.阴晋惨败。


篡权标配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文公出让军权给贵族的后遗症开始显现,有地有钱有兵有权的晋国六卿逐渐坐大,然后开始相互夺权。秦国有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史记·秦本纪》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内相攻,是以久秦晋不相攻。)

晋国六卿掌权坐大的配置:地(粮)钱兵权,是中国古代日后任何一个大臣篡权的标配。很多人问,不少将军手里有兵权,为什么还会被皇帝逼死,而不造反呢?


将军手里有兵不假,但是将军手里有没有粮食呢?有没有钱呢?没有粮食,士兵们吃什么?没有钱发军饷,士兵们为什么要跟着将军造反。遇上曹操这种缺德的,老婆孩子家人全部当人质在都城呆着。当兵的是冒着全家被砍死的风险,跟着将军造反,还是赶紧撇清关系呢?

中国历代王朝都借鉴春秋时期亲戚篡位和大臣篡权的例子,君主时刻在提防有人能同时掌握粮钱兵权。

唐朝藩镇之乱,很大一个原因是唐玄宗将地方财政权下放给节度使造成的。明朝靖难之役,同样是因为朱棣作为特殊地区边关守将同时掌握了地区的粮钱兵权,具备了篡位的标配条件。

清朝作为中央集权集大成者,前中期从根本上断绝了武将篡权的可能。清朝大军出征,军队的粮食供应常常是按月供应,有时候甚至按日供应。粮食无法自主供应,自然也就不存在篡权的可能了。

晋国六卿各自占据钱粮兵权,内部互相争斗的时候,秦国出现了一位一百五十多年来最有作为的君主——秦厉共公。

史书上关于秦厉共公的记载很少,但秦国在秦厉共公时期,国力有所恢复。


秦厉共公之前,晋国多次会盟诸侯伐秦,常年将秦国压制在泾河以西。秦厉共公时期,秦军攻陷了晋国的魏城【山西省芮城县北】,将国境线反推回了黄河一线。(《史记·六国年表》十年,庶长将兵拔魏城。十六年,巉河旁。)

【巉chán:山势高险。巉河旁,意思引申为在黄河边修筑城墙,城墙高大险阻。】

秦厉共公还派兵袭取了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获得了汉中平原,秦国多了一块产粮区。(《史记·六国年表》二十六年,左庶长城南郑。)




庶长制与四代乱政


秦厉共公在位三十四年去世,儿子秦躁公继位,随后秦国经历了近60年、四代人、六位君主的四代乱政时期,国力急剧衰弱。


秦国的四代乱政是怎么发生的呢?这要从秦国的庶长制说起。秦国早期最高执政和军事长官有四名,分别是:大庶长、驷车庶长、左庶长、右庶长。

闲鱼我查阅了不少资料,没有找到“庶长”一词的具体来源。目前比较公认的一个说法认为:

秦国君主的位置由秦君夫人所生的嫡子继承,不是秦君夫人所生的庶出儿子,没有继承秦国君主位置的权力。

所谓“庶长”,即众庶之长,是庶出儿子们中的老大,延伸一下就是秦国国君亲戚中的最有能力或者势力的那几个。在周朝宗法分封制下,认为亲戚是最可靠的帮手。庶长会获得秦国的执政和军事权力,辅佐秦君处理国政。

商鞅变法后,庶长成为单纯的官职名,不再只由秦君亲戚担任。


其实秦国的庶长,基本就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卿大夫,只是换了个不同的叫法。既然是换汤不换药,秦国理所当然地会遇到其他诸侯国亲戚干政,甚至亲戚篡位的状况。

秦国的四代乱政中,两次出现庶长的身影。

(《史记·秦本纪》怀公四年【前425年】,庶长鼂【cháo】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

(《史记·秦本纪》出子二年【前385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

《史记》中,在秦厉共公之前,很少看到关于庶长的记载。可从秦厉共公时期开始,频繁看到庶长的出现。

我们来对比一个事情,大概会发现些端倪。

晋国是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分封唐叔虞建立的。公元前679年晋国旁支晋武公篡夺晋国公室正统,中间过了354年

秦国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开出了空头支票建立的,到秦厉共公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庶长开始开始活跃,中间刚好也经过了300多年

看出头绪了么?在周朝的宗法分封制下,在科技和环境等客观条件,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卿大夫通过不断地继承扩张,大概300多年,会成长为对本国君主有威胁的势力。

在秦国建立300多年后,秦国庶长的势力,同样成长到了可以威胁秦国君主的地步。

说到这里,事情开始清晰了。由于秦国庶长的实力增长,足以对抗秦君。那么只要秦国君主出台的政策,影响了庶长们的既得利益,就必然会引起庶长们的不满和反抗,甚至废立君主。哪怕政策是为了让秦国强盛,也不行。

还有一个角度也能看出以上的问题:从秦厉共公到秦出子,七位秦国君主,有四位得了恶谥,一位连谥号都没有。

所谓谥号,是后人按君主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出一个赞扬或者贬损的称号。什么人可以评定死了的君主呢?当然是掌握权力的人嘛。给秦君评定谥号的人,自然是庶长等掌握秦国政权的人。

我们根据《逸周书·谥法解》来看看四代乱政前后秦国君主的恶谥。

秦厉共公:杀戮无辜曰厉;既过能改曰恭。【共和恭,两个字相通。】说他有杀戮无辜的恶行,但后来知错能改,有好有坏给了个折中的谥号。

秦躁公:好变动民曰躁。说他政策整天折腾来折腾去,影响大家生活。

秦怀公:慈仁短折曰怀。在位四年被庶长鼂带人弄死了,年纪不大,这个谥号说他死得早。

秦灵公:乱而不损曰灵。令国家混乱却不知道改正。

秦出子:《逸周书·谥法解》里没有这个谥号。但根据《史记》记载,但凡用到“出”的君主,要么死于非命,要么出逃,显然也不是什么好词。

秦国从公元前442年到公元前384年的四代乱政,大致情况是:

秦国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秦国庶长们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可以与秦君抗衡,甚至可以左右秦君的废立。

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出子几位秦君,要么出台了不利于庶长的政策,要么庶长不满意其继位。结果则是要么被庶长杀死,换人继位;要么庶长公开反抗,不配合秦君治理国家,互相争权夺利。

秦厉共公估计是中后期与庶长们妥协,所以获得了个折中的双谥号。

《史记》里没有记载四代乱政的具体情况,只是总结了一下,说秦国这差不多60年里,多次换君主,君臣之间不和睦,动乱反常。(《史记·秦本纪》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


李悝变法


秦国这边四代乱政的时候,晋国那边六卿夺权分出了最后的胜负。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一起攻灭了同为六卿之一的智氏,晋国实际已经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史记·晋世家》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尽并其地。)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任命韩赵魏三家从卿大夫升级成为诸侯。(《资治通鉴·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瓜分完智氏,在共同的战争友谊之下,韩赵魏三家处于蜜月期,相互之间关系很好,摩擦很少。既然韩赵魏三家不怎么相互攻伐了,那就只好把目标转向其他方面。

魏文侯最先发现问题:魏国处在四战之地,急需一个安定的后方,于是魏国继承了晋国吞并秦国的战略目标。

魏文侯为了完成吞并秦国的战略目标,开始富国强兵,任用李悝(kuī)变法图强。

李悝整体上来说一共干了三件事。

1.扩大人才选拔范围。

废除了官员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将原来旧贵族享受的世袭俸禄和土地,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说苑·政理》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原来的世袭制度,人为地将人才选拔范围限定在贵族这个小圈子里。不是贵族,哪怕是通天大才也不会得到任用。选拔范围小,注定选到的人才就少。

李悝变法之后,大大拓宽了人才的选拔范围,大量有才干却身份低微的人得到了魏文侯的启用。

2.经济上富国富民。

正式废除了井田制,鼓励垦荒和农业生产,国家合理分配土地,教百姓怎么样从事农业生产,能不浪费耕地,达到最大产出。(《汉书·食货志上》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


建立国家储备机制——平籴法。丰收年国家多买些粮食当作储备,同时防止粮食价格太低,导致谷贱伤农。平抑物价;灾年,国家低价出售储备粮,帮助百姓渡过灾年,避免百姓因为饥荒而逃离魏国。(《汉书·食货志上》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籴dí:买进粮食的意思。】

3.建立实行法治,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善的成文法典——《法经》。

制定《法经》,实行法治,实际上就是保护前两点改革能持续进行下去。

在李悝变法之下,魏国富国强兵,广纳人才。(《汉书·食货志上》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魏国还招来了战国前期第一军事家吴起,任用吴起镇守河西,持续打击秦国,打得秦国一点脾气都没有。


鲸吞蚕食


我们来看看魏文侯时期,魏国对秦国的打击压迫有多强。

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17年,秦国魏国反复争夺黄河西岸渡口——少梁渡。少梁渡口不但是黄河东西两岸的连接渡口,还是黄河西岸南北交通要道。魏国企图在少梁渡附近修筑少梁城,作为进攻秦国的前哨站。


公元前419年,魏军率先渡过黄河,修筑少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南部】(六年,城少梁。)

公元前418年,秦军展开反击,攻下魏军刚修筑的少梁城。(与魏战少梁。)

公元前417年,魏军再次渡过黄河,并加固了少梁城。(复城少梁。)


秦国国力衰弱,魏国最终控制了少梁渡口。

公元前415年,秦国眼见无法攻下少梁城,夺回少梁渡口的控制权。于是在少梁城的北面修补繁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新建籍姑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北】,意图切断少梁城魏军经过龙门渡与魏国本土联系,三面围攻少梁城的魏军。


即便如此,秦军还是打不动站稳脚跟的魏军。

公元前413年,秦军与魏军在郑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东】交战,秦军依然打不赢。(与晋战,败郑下。)【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所以韩赵魏三家又被称为三晋。】

公元前412年,魏文侯派儿子魏击率军攻击秦国的繁庞城,打破了秦军对少梁城的围堵,还掠夺了繁庞城一带的秦国人口。(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


公元前409年,魏军继续对秦国发动攻势,魏军从黄河西岸再度向西往洛水推进,并且又修筑了临晋【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元里【今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两座城池。(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公元前408年,再接再厉继续攻秦,魏军打到郑地附近,又修了雒阴【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西南】、合阳【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两座城池。


魏文侯这套蚕食的战略,把秦国恶心的不得了。

以前晋国攻击秦国,攻下来了能守住就守,守不住就退回黄河东岸,反正秦国也没能力打过黄河去。

魏文侯不一样,打下来就要守得住,在交通要道和关键地点修筑城池。然后再花时间消化当地势力,同化成魏国人,消化完了再继续推进。

打下来→修城池→守住→消化当地势力,同化当地百姓→继续往前打。

在魏国的蚕食之下,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8年,十一年时间里,秦国的河西之地再次全面沦陷。(秦以往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魏文侯这一套步步为营、鲸吞蚕食的战略,秦国是一点办法没有。

没办法是没办法,但总不能不抵抗呐。照魏国的推进速度,再过几年泾河以东也守不住了。十几年后,秦国就真的要被魏国灭掉了。

秦简公为了鼓励军事强国,开始让官员带剑上朝;为了阻挡魏国西进的步伐,开始在洛水西岸沿河修筑长城,学魏国在前线修筑城池防守。(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堑洛。城重泉。)



阴晋惨败


公元前408年之后,魏国与东边的齐国、郑国交恶,战略目标暂时向东转移,留下吴起镇守河西。秦国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这一喘就喘了十多年,到公元前391年,秦国看魏文侯多年没怎么打自己了,觉得自己又行了。先是跑去攻击韩国的宜阳,攻取6个村庄。(伐韩宜阳,取六邑。)


隔年跟魏国在武城【就是郑地】打了一仗,史书上没记载输赢,估计是赢了,不然也不会后续的阴晋之战了。

秦惠公可能觉得既然河西地区暂时攻不下来,那么就先尝试肃清河西外围的据点。公元前389年,秦惠公集结50万大军,试图攻下黄河拐点处的重要前哨据点——阴晋。

阴晋之战的具体过程在《史记》等重要史书上没有记载,仅仅在《吴子·励士》中一笔带过。因此对阴晋之战的真实性有争论。

《吴子·励士》主要讲了吴起是怎么激励士兵的。吴起激励训练士兵三年后,秦国发兵攻击魏国的河西郡。魏军士兵听闻秦军来袭,不等指挥官的命令,穿上盔甲就准备出战。(《吴子·励士》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

最后吴起挑选了5万名还没有立下战功、跃跃欲试的士兵一举击溃倾国而来的五十万秦军。(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秦惠公面对阴晋之战的惨败,两年后【公元前387年】郁郁而终。

阴晋之战其实并没有任何突出点。秦国无论在士兵训练,经济后勤,战略战术上都无法与魏国相提并论。阴晋之战唯一体现出的,是秦国的积贫积弱。即便是倾国而来,也被吴起轻松击破。

吴起镇守河西的时候,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其中六十四次全胜,剩下十二次不分胜负。为魏国开疆拓土一千余里。(《吴子·图国》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在河西地区开战,基本上就只能是秦国和魏国作战了。吴起镇守河西郡的二十三年里,秦国基本上一场仗都没赢。

按照这个态势下去,秦国迟早要被魏国灭亡。吴起自己也说过,只要让他继续在河西郡施展自己的才能,秦国一定会被灭亡。(《吕氏春秋·恃君览》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

然而很可惜,阴晋之战后两年【公元前387年】,在位三十八年的魏文侯去世了。魏武侯继位后,有人诬陷吴起,引起了魏武侯对吴起的猜忌。吴起无奈之下只好逃离魏国,过了黄河后,吴起面对河西地区潸然泪下。(《吕氏春秋·恃君览》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

吴起的仆人问吴起:我看以您的志向,抛弃天下也不值得一提,现在不过是离开河西郡,您为什么要伤心呢?(《吕氏春秋·恃君览》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

吴起说:你不懂啊!如果魏武侯能让我尽我所能,秦国必然能被魏国灭亡。魏国以关中平原为根基,一定可以称王天下。现在魏武侯听信了谗言,不相信我了。河西很快也不会是魏国所有了,魏国从此将日益衰落了。(《吕氏春秋·恃君览》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

随着吴起奔楚,魏国的国运盛极而衰,秦国的国运否极泰来。

公元前385年,一位名叫“改”的秦国庶长迎立秦献公为秦国君主。秦献公的继位为秦国58年的四代乱政画上了句号····

其他相关

长平之战中的政斗——永远不要露出你的底线

阅读: 1
前言:上一篇《战争丨长平之战——奇迹!等量兵力围歼敌军》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解读了长平之战。秦国白起利用地形,用差不多的兵力包围全歼了45万赵军,打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歼灭战。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秦赵政斗中,年轻的赵孝成王急于求成,露出了自己的底牌,被老练的秦昭襄王见招拆招,导致赵国失去外援。赵国政治上的连续失误,延续到战场上,最终引发了长平惨剧。...

长平之战——奇迹!等量兵力围歼敌军

阅读: 2
前言:孙子兵法里曾经说过:军队数量是对方的十倍就包围对方;军队数量是对方的五倍就去进攻对方。公元前260年的秋天里,杀神白起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善用地利,哪怕是兵力相等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包围全歼敌军。本文将用10张地图,从地理方面来还原长平之战的始末。1.韩国上党守将冯亭的李代桃僵之计,拉赵国下水!2.老将的坚守,廉颇构筑起秦军无法突破的防御圈。...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3)——上天的宠儿:商鞅

阅读: 4
河西争夺战13上天的宠儿【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商君列传》】1.商鞅的魏国打工经历。2.像商鞅一样,摸清楚老板的需求。3.上天的宠儿。魏国打工经历公元前361年,秦...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2)——时运的赠礼

阅读: 4
河西争夺战12秦献公初步扭转颓势【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秦本纪》】秦国四代乱政后,时间来到秦献公的时代。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里,为了突出秦国被魏国压制的惨烈,描述秦献公在与魏国的作战中,被毒箭射中而死,秦国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然而事实是,秦献公时期,秦国在与魏国的大战中,几乎全胜,全面压制了魏国。秦国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压制魏国,中间经历了十多年的秦献公改革。...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0)——诡异的崤之战与秦穆公的落日余晖

阅读: 4
河西争夺战10秦穆公的落日余晖 【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秦本纪》】1.崤之战。2.相互之间的军事试探。3.老骥伏枥,秦穆公留给秦国的最后遗产。4.百余年的沉寂。崤之战晋文公在“作州兵”、“作爰田”的基础上,出让军权,设立六卿制度。晋国内部受到分田减税的激励,爆发出强大的积极性和战斗力。...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9)——权力永不眠

阅读: 4
河西争夺战(9)权力永不眠1.谁是晋国“作爰田”、“作州兵”的最大受益者?2.相信亲戚还是大臣?谁都靠不住!3.晋文公的妥协—让权。4.晋国六卿。5.摸着石头过河。谁是最大受益者?...
我来说两句

公告&说明:


    一、除了“日常随笔”的全部、“人体艺术”的少部分、“私房摄影”和“中年文摘”的极少部分之外,本站其它内容全部采集自新浪微博、百度百家号和腾讯微信公众号。
    二、本站空间所处机房,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电信CN2直连线路,已开启全球CDN加速支持,从美国以外地区访问本站,理论上应是比较顺畅,如遇经常性的卡顿延迟,欢迎在线留言,予以告知访问故障的详情,谢谢。

专题•打假 | 揭穿西方伪史



专题•兵器 | 中国军机系列



专题•人物 | 摇滚教父崔健



专题•人物 | 魔岩三杰传奇



专题•情怀 | ThinkPad



专栏•杂文 | 怒向刀丛觅小诗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