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3)——上天的宠儿:商鞅
河西争夺战13
上天的宠儿
【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1.商鞅的魏国打工经历。
2.像商鞅一样,摸清楚老板的需求。
3.上天的宠儿。
魏国打工经历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继位。秦献公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前十几年克制隐忍,利用魏国战略目标不清晰,陷入中原混战的时机,改革和休养生息。最后几年里,对魏国连战连胜,基本扭转了秦国倾颓的态势。
秦孝公继承了父亲改革和强秦的遗志,刚继位即发布了求贤令,一边感慨秦穆公时期秦国的辉煌和现在的没落,一边许下高官厚禄,招募贤才。(《史记·秦本纪》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此时魏国,商鞅正在魏相公叔痤的手下打工。这个公叔痤,大概率就是前一年在少梁战败,被秦军俘虏后又放回去的公孙痤。(《史记·秦本纪》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商鞅,原来叫公孙鞅或者卫鞅,后来被秦国分封到商这个地方【今陕西省商洛市】。商鞅的原意是“被分封在商地的鞅”。
春秋战国时期,国君或者贵族的儿子,一般会用“公子+名”的方式称呼他们。比如秦献公,姓嬴,氏赵,名连,叫全名是“嬴赵连”,没继位当国君之前,大家叫他“公子连”。
国君或者贵族的孙子,则会用“公孙+名”的方式称呼他们。商鞅是卫国公族的后代,所以叫“公孙鞅”。卫国当时是魏国的附属国,商鞅去魏相公叔痤那里打工,大家又叫他“卫鞅”。
以上是商鞅在史记中,被人叫不同名字的原因。有兴趣了解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来历起源的朋友,请看闲鱼之前的文章《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赵政?姓、氏、名、字有何区别?》。
当时的魏国,经历过李悝变法,是最早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国家。不过很可惜,魏国没有建立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仅仅靠魏文侯的个人能力去选拔出身低微的民间人才。
魏文侯死后,魏国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又没有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结果贵族垄断魏国官场的现象复辟。公叔痤就是个私心非常重的贵族官僚,十分警惕非贵族进入官场,影响自身利益。
商鞅在公叔痤手下打工的时候,公叔痤知道商鞅是个顶级人才,可就不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直到公叔痤快要死了,商鞅上位也无法影响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公叔痤才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魏惠王能力是不怎么样,但人家又不是傻子。从魏惠王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商鞅在你公叔痤手下那么久,要是真有能力,你怎么不早推荐?你公叔痤怕不是病糊涂了吧?
公叔痤看魏惠王不说话,又对魏惠王说:“您要是不能任用商鞅,就杀了他,免得以后他被别国所用,成为魏国的祸患。”魏惠王假装答应,就走了。(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出来后,魏惠王跟身边的随从说:“太可悲了,公叔痤病糊涂了,居然让我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商鞅,真是太荒谬了!”(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魏惠王刚走,公叔痤赶紧招呼商鞅过来,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商鞅,并叫商鞅快跑。至于为什么一边让魏惠王杀商鞅,一边又叫商鞅快逃呢?公叔痤的解释是:杀商鞅是为国谋划,叫商鞅跑,是上级对下级的责任和关怀。先为国家考虑,再为下级考虑。(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这里又可以看出来,公叔痤的私心非常重,两边都想留下好名声。
商鞅则表示:魏惠王既然不听你公叔痤的推荐,就是觉得我商鞅不是个人才。既然我商鞅不是人才,那没事杀我干嘛呢,所以魏惠王也不会听你的来杀我。我该干嘛干嘛,不需要跑。(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整体来看,公叔痤是个好人,能力也不差,就是私心太重,结果魏国放跑了主席口中的“四千年来中国第一政治家”。魏国从此不断衰弱。(《战国策·魏一》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
公叔痤如果早点推荐商鞅,魏惠王如果能任用商鞅,以魏国当时的情况,未必能像秦国一样最终统一天下,但至少能大幅拖延魏国衰败的速度。国家大事上,容不得半点私心呐!
摸清对方的需求
上司公叔痤死了,老板魏惠王也不任用,商鞅在魏国呆着,实在是无所事事。恰好这个时候,商鞅听说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于是收拾行李屁颠屁颠跑秦国去了。(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
到了秦国,商鞅搭上了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觐见秦孝公。(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第一次见秦孝公,商鞅说了一大堆,结果秦孝公听着听着快睡着了。接见完商鞅,秦孝公叫来景监一顿骂:你推荐的宾客真是个傻X,什么XX玩意!(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回去也责备商鞅,商鞅则表示:我建议秦孝公用尧舜禹的帝道,他不太能理解和认可帝道。(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智不开悟矣。”)
过了几天,景监请求秦孝公再次接见商鞅。秦献公再次接见完商鞅,仍然不满意,又责备了景监。景监则跟商鞅表示,你小子到底行不行,不行别浪费时间了!(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商鞅说:“我这次跟秦孝公说了周文王周武王的王道,秦孝公还是不能理解。请再给我一次机会。(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
按理来说,秦孝公作为一国之君,平日日理万机。见一个人两次,都觉得这个人不行,不太可能见第三次了吧。估摸着景监是给商鞅换了身打扮,改了个名字,然后借着求贤令的名义,又把商鞅推荐给了秦孝公。
这次商鞅终于摸准了秦孝公的需求,秦孝公对景监表示,你推荐的这个宾客很不错,有空叫他多来聊聊。(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商鞅对景监说:这次我跟秦孝公说了春秋五霸快速富国强兵的霸王之道,我看秦孝公是被我说动了,准备要任用我了,他要是愿意再见我,我知道怎么彻底说动他了。(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秦孝公第四次见商鞅,跟商鞅聊着聊着,入了迷,不自觉地往商鞅身边靠。后来连着好多天,秦孝公都要找商鞅聊天。(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商鞅四次觐见秦孝公,前两次没摸准秦孝公的业务需求,照着自己的想法去跟秦孝公说,自然没能获得对方的认可。
后两次,商鞅根据秦孝公的需求,积极调整了自己的项目方案,顺利找到了秦孝公痛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获得了秦孝公的认可。
商鞅所说的帝道、王道、霸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了。鉴于儒家对尧舜、周文王、周武王推崇备至,通过儒家的经典,大概可以猜测一下:商鞅所说的帝道、王道,估计是比较接近孔子的理论。而霸道则类似于法家先驱管仲、李悝等人的快速富国强兵之术。
后来景监问商鞅到底跟秦孝公说了什么,以至于让秦孝公那么高兴。商鞅说:“我一开始说了尧舜禹、殷周的帝王之道,秦孝公觉得那些东西太久远,见效也太慢,没意思。然后我说了富国强兵之术,秦孝公非常认同喜欢。”(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从上文可以佐证商鞅说的帝道、王道、霸道大致指的什么。
可以看出来,商鞅其实不只是精通法家的霸道,他啥都会。他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能根据秦孝公的需求,去调整自己的方案,而没有一味地从自身角度出发,试图去说服秦孝公。
上天的宠儿
不得不说,上天过于宠爱商鞅了,此时的商鞅来到了中国大地上改革阻力最小的国家。
在商鞅变法之前,多个国家试图过变法和改革,最早最出名最有成效的变法,是我们在《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1——秦国四代乱政与魏国李悝变法》讲过的李悝变法。
不过很可惜,正如哲学说的那样: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李悝变法未能建立完善的的制度,仅靠魏文侯个人能力加持。随着魏文侯的去世,而人亡政息,封建分封制在魏国猛烈复辟。
随后又有赵国公仲连改革;吴起受迫害从魏国逃亡到楚国后,发起了楚国吴起变法;几乎与商鞅变法同时进行的韩国申不害改革,齐国邹忌变法。
大家都改革都变法,为什么只有商鞅变法最终成功呢?可以说是当时的秦国占尽天时地利,而商鞅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大的个人受益者,秦国成为了最大的受益国。
秦国在变法上的优势:
1.地广人稀。
秦国地处边陲,周边一堆乱七八糟、各式各样的异族。当年周王室的都城宗周镐京都被异族攻灭了,秦襄公护送着周平王屁颠屁颠跑到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周平王给秦襄公开了张空头支票,说分封岐、沣之地给秦襄公,只不过岐、沣之地现在被异族占领了,秦襄公你要自己把领地抢回来。(《史记·秦本纪》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所谓岐沣之地,即岐山、沣水之间的地区。秦国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天天除了打异族,啥事都干不了。上图黑色标注的全是各种各样的异族,先后被秦国攻灭。
居住环境极其不稳定,长时间跟异族战斗,生产力不发达,还长期被其他诸侯国视为蛮夷,都导致了秦国土地多,人少。
从当时的地图上可以看到,秦国土地面积跟诸侯比起来一点不小,仅是人口差很多。这使得秦国贵族在抢夺、垄断土地所有权上,没有其他诸侯国那么激烈,有大量的荒地。
有荒地,一来可以分配荒地给贫农,二来可以通过开荒分配土地吸引别国的人口。
大家可能会问,那楚国不是更加地广人稀么?为什么楚国没有地广人稀的优势?
因为当时的气温与现在的气温不一样,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出几度。导致长江流域类似现在的热带雨林地区,高大的树木丛生,瘴气、毒虫遍地,过于潮湿,不适宜居住。加上当时科技不发达,铁器不能量产,根本没办法砍树开荒。
(关于铁器和气温的问题,下一篇文章再讲。)
所以看着楚国领土很大,实际上楚国仅仅能有效控制黄河流域的领土、且只有黄河流域的领土能有良好的粮食产出和税收。
2.建国较晚,贵族势力较弱。
其他大的诸侯国,普遍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甚至更早的时候建立。国内各种势力错综复杂,派系林立。
秦国建国时间比较晚,公元前770年才刚建立。建立之后也没啥时间搞内斗,周边都是强大异族,真要搞起内斗来,秦国早就被异族灭了。
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到公元前677年,秦国才有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部分关中平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秦国的贵族势力才有了发展的空间。
但秦国地广人稀,贵族之间的矛盾没有那么大,争权的现象也没那么严重。不像隔壁的晋国,天天争得你死我活。
3.政治局势稳定。
秦献公之前,秦国经历了58年的四代乱政。外部被魏国不断挤压生存空间,内部治理混乱不堪,可谓是人心思定。
秦献公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先是改革整顿内政,改善秦国人的生活质量,后来对魏国征战中连战连捷。
秦献公的这些为政举措,对内把蛋糕做大了,让大家都有得分,对外能抢别人的蛋糕。当大家能不断分到新蛋糕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怨言和矛盾。秦国内部的矛盾急剧减少,整个秦国紧密围绕在以秦献公领导的秦国旗帜下。
秦献公能给大家带来好处,带来增量蛋糕,大部分政治势力都支持秦献公,他能将政权平稳过渡给儿子秦孝公。大家也希望秦孝公继承秦献公的衣钵,继续带大家吃香喝辣的。秦孝公平稳继位,不需要花时间精力在争权夺利上。
总结一下:地广人稀,可以不触动秦国原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在新开垦的地区变法试点,见效后慢慢推行到全国;贵族势力相对较弱,变法触碰到旧贵族利益时,反对的阻力较小且可控;政治局势稳定,商鞅的变法举措能顺利地从秦国中央下达到地方。
其他诸侯国的变法没有秦国的优势,要么变法不敢触动旧贵族的利益,做些不痛不痒的改革,达不到不破不立的效果,如赵国公仲连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
要么触动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引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抗。魏国李悝变法,随着魏文侯死亡而人亡政息。楚国吴起变法,楚悼王去世,吴起旋即被楚国贵族射杀在楚悼王尸体前。
上天实在是过于宠爱商鞅了,命运安排他在最迫切需要变法的时代,去了最适合变法的国家,施展他的才华与抱负。
下一篇我们将详细说说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商鞅变法建立的制度优势。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