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2)——时运的赠礼

发现历史 阅读: 50

河西争夺战12


秦献公初步扭转颓势


【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秦本纪》】

秦国四代乱政后,时间来到秦献公的时代。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里,为了突出秦国被魏国压制的惨烈,描述秦献公在与魏国的作战中,被毒箭射中而死,秦国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

然而事实是,秦献公时期,秦国在与魏国的大战中,几乎全胜,全面压制了魏国。秦国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压制魏国,中间经历了十多年的秦献公改革。

1.秦献公的系列改革,由世袭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过渡。

2.出兵东向,连战连胜。

3.秦国获得了时运的赠礼,而魏国遭受了命运的嘲弄,魏国君主一代不如一代。

秦出子继承秦国国君之位的时候【公元前386年】,只有两三岁,秦国由秦出子的母亲掌管朝政。秦出子母亲任用奄变,也不知道这个奄变做了什么,反正引起了秦国掌权者们的普遍不满。(《吕氏春秋•当赏》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悦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上一篇《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1——秦国四代乱政与魏国李悝变法》里,我们讲了秦国的庶长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385年秦国一位叫“改”的庶长,迎接流亡在魏国的秦献公回国夺权继位,并且杀死了秦出子母子。(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边。)

此时的秦献公已经四十岁,流亡魏国二十九年。

继承国君之位后,秦献公并没有像同样长年流亡在外的晋文公一样,立马开始对外征伐。

秦国的国力实在太弱了,需要先休养生息,在继位后的十八年里【公元前384-公元前367】,秦献公几乎没有发动任何战争,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整顿内政上。


秦献公改革


刚继位的第一年,秦献公就废除了秦国实行了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献公元年,止从死。)

秦国本来就是地广人稀,长期的活人殉葬制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国人口始终增长不起来。没有人口,就没有人种地,更没有人去打仗,秦国自然衰落。

第二年,秦献公在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一带】修筑城池,将秦国都城从雍都迁到栎阳。(二年,城栎阳。)


秦国原来的都城是雍都【陕西省凤翔县南】,离河西地区太远了。

栎阳往东靠近洛水,有秦简公时期沿洛水修筑的长城和重泉城,属于前线重点布防区域。秦献公虽然没有立即发动对魏国的战争,但是通过迁都栎阳来表明了他要往东击败魏国,夺回河西地区的决心。

其次栎阳附近水网密集,水路运输发达,方便秦国从国内各地征调物资。栎阳还是个商业贸易繁盛的地方。(《史记·货殖列传》献公徙栎邑,栎邑北卻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

做完了前期准备工作,接下来几年里,秦献公又开始整顿管理工商业。公元前378年,秦献公允许商人们在国都栎阳城进行商业活动,从而收取营业税、商业税。(《史记·秦始皇本纪》献公立七年,初行为市。)

加上公元前408年,秦简公将井田制通过耕种公田收税的方式改为按亩征税(《史记·六国年表》初租禾)秦国终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税收制度,有了良好的经济收入来源。

解决了经济上的问题后,秦献公进一步着手解决军事上的问题。公元前379年,秦献公将几个边境城市设置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控。(《史记·六国年表》六年,初县蒲、蓝田、善明氏。)【蒲应该就是重泉,蓝田即今蓝田县,善明氏已经找不到是哪里了。】


西周和春秋时期,一般是将城镇分封给大臣,由大臣世袭管理。人口土地税收,完全由被分封的大臣完全掌控,相当于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中央政府不清楚当地的情况,如果大臣不配合或者有异心,国君便很难调集当地的物资人员和军力。

国君即便想收回被分封出去的城镇,也不太可能。因为世袭制是当时的主流,国君收回被分封的城镇土地,违反了当时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制度,会引起所有在这种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们的反对。

试想一个国君手下大臣几乎都是世袭大臣,而世袭大臣们都反对他,那他还能继续当君主么?大概率会被大臣们联手废掉,换一个能保证世袭大臣们既得利益的君主。

后来各国君主们也都发现了分封世袭的弊端,为了不刺激庞大的既得利益者,君主们采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已经分封出去的城镇和土地,维持原状不变。但是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城镇土地,以及通过征战新获得的土地不再分封,而是由君主任命派遣官员去管理,官员直接向国君负责,且不能世袭。

这样的管理方式,让国君可以直接掌握地方的情况,能知道当地可以调动多少物资,征召多少士兵,能准确评估自己的国力。

这种管理方式就是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雏形,战国早期多个国家都在尝试这种管理方式,秦献公仅仅是借鉴。

接着,公元前375年秦献公编制户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年,为户籍相伍。)

户籍相伍。一是可以清查人口,便于管理,人是重要的资源,知道一块区域内有多少人,就能估算出能种多少地,征召多少士兵;二是邻里之间相互帮助,能解决不少单户家庭难以解决的问题,还增进感情。


出兵东向


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和休养生息,秦国解决解决经济问题和兵力问题,有了对外征战的能力,秦献公开始寻找机会。

公元前366年,秦献公继位的第十九个年头,韩国与魏国在宅阳【河南省荥阳市东南】举行会盟。(《史记·魏世家》与韩会宅阳。


宅阳在周天子领地附近,周天子此时虽然已经不再被诸侯放在眼里了,可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是个符号象征。

根据春秋时期的惯例,诸侯会盟要有周天子参与才显得有面子。韩国与魏国会盟的地点选在宅阳,估计是为了方便拉周天子出来充场面。

会盟嘛,肯定要带部队一起去,顺便搞个联合军演啥的,结果给秦献公留下了话柄:你们韩魏两个大国带着兵,跑到周天子领地附近,是想干嘛?啊,对了!你们肯定是想侵夺周天子的领地。我秦国现在要替周天子出头,教训教训你们。

师出有名了,秦献公派兵出击。在洛阴击败了韩魏联军,首战告捷。(《史记·六国年表》败韩魏洛阴。)

司马迁在《资治通鉴》里说,秦军是在洛阳击败了韩魏联军。(《资治通鉴·周纪二》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大概率是司马迁眼花,看错了,然后写错了。我们来看看地图。


【红色标注全是魏国占领区】

当时秦国还没有收复河西地区,与魏国又是敌对关系,战线怎么可能拉得这么长?如果秦军是在洛阳击败韩魏联军,就要长途奔袭,来回还要经过崤厄地区。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0——诡异的崤之战与秦穆公的落日余晖》讲过崤函地区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崤山,中间道路十分狭窄。秦穆公时期,秦军长途奔袭郑国,结果秦军回来的时候,在崤函地区遭遇伏兵,全军覆没。


如果秦献公也派兵穿过魏国国境,穿过崤函地区,去洛阳攻击韩魏联军,恐怕也会在崤函地区全军覆没。

所以肯定是司马迁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写错了。

秦献公首战告捷两年后,公元前364年,派遣章蟜【jiǎo】攻击魏国。

章蟜率领秦军越过黄河,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与魏军决战,大败魏军,斩首六万。(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


石门之战大概率是秦国发起的一次偷袭,秦军从魏国防区薄弱处,突袭到魏国国境内。石门离魏国国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东北】非常近,魏国面对突袭毫无准备。只能临时征召周边的可战部队,结果被精锐秦军击败。

魏国王室面临被一网打尽的危险。最后还是靠着赵国的援军,才逼退秦军。(《史记·赵世家》秦攻魏,赵救之石阿。)

这一仗是秦国自秦穆公以来,近两百五十年以来,东向作战最大的一次胜仗。彻底鼓舞了秦国人的士气,周天子也送去黼黻表示祝贺。(天子贺以黼黻。)

【黼fǔ黻fú:古代礼服上所绣的一种华丽花纹,后来多指官服。外观类似商朝青铜器上的边框纹路。】


石门之战前,秦国积贫积弱,被诸侯国视为蛮夷,会盟也不让秦国参与,诸侯石门之战极大地提升了秦国的国际地位。(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正如已故南开大学教授、军事专家艾跃进老师说的那句话:“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人类本质上是动物,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丛林法则,不能用拳头打赢对方,就不要指望获得对方的尊重。没有国家的强盛,也就不存在小民尊严。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继位的第二十三个年头,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魏国与韩赵联军发生冲突,在浍河一带交战,秦献公趁机在背后捅魏国菊花。

秦魏两国在老地方少梁交战,魏将公孙痤战败被俘。(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这场战斗之后,秦国虽然没有拿下河西地区,但攻守之势彻底逆转。魏国在河西地区,只能被动防守,也学当年秦国一样在洛水沿岸修筑长城,企图阻挡秦军的攻势。(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 


战后不久,秦献公去世。


命运的嘲弄


秦献公花了二十多年,彻底扭转了秦国的颓废态势,不过这并不仅仅是靠秦献公的个人能力做到的,秦献公得到了天时的助力。

为什么说秦献公得了天时呢?因为魏国的国君,能力一代不如一代,魏国的战略目标渐渐模糊了。

最初魏文侯时期,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魏国有几块领土是互不相连,中间隔着赵国、韩国。魏文侯非常清晰地看到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几乎跟所有有实力的大国【秦韩赵楚齐燕卫郑】都接壤。地理上极度劣势,极力避免与周边国家发生冲突。


【图不太准确,不过大致上差不多,将就一下吧···】

当时,韩国与赵国发生冲突,韩国找魏文侯帮忙。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是兄弟,不能出兵打兄弟。赵国找魏文侯帮忙,魏文侯也这么说。(《史记·魏世家》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

魏文侯对韩赵一视同仁,平息纷争的态度赢得了韩赵两国的尊重。(《史记·魏世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魏文侯极力避免与韩赵的冲突,是为了集中力量打击秦国。只要魏国彻底灭亡秦国,拿下关中平原,魏国地理劣势将瞬间转化成优势。退可以固守关中四塞,等待战机;进可以逐鹿中原,与诸侯争霸。

魏文侯时期,镇守河西的吴起,后来也说过,只要让他继续经营河西地区,秦国必然会被魏国灭亡。(《吕氏春秋·恃君览》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远不如他爹,猜忌逼走吴起,接着先后跟赵国、齐国、楚国发生军事冲突。魏武侯在位十六年,完全打破了他爹灭亡秦国的战略目标,四处树敌。(《史记·魏世家》魏武侯元年,袭【赵国】邯郸。七年,伐齐。十五年败赵北蔺。十六年伐楚,取鲁阳。)

魏惠王比起他爹魏武侯更加拉胯,处理国际关系跟玩似的。昨天跟人打仗,今天就和人家会盟,过两天又打起来了。周边国家一个不落下,通通得罪完了。偏偏这么个活宝,命是真的长,活了65岁,当了36年魏国国君。硬生生把魏国从当时国际第一强国弄成了弱国。(《史记·魏世家》齐、赵数破我。惠王数被于军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秦献公才有了近20年的时间,安安稳稳在家里搞改革、改善经济、练兵、猥琐发育。

假如魏国能延续魏文侯的战略,避免与周边国家冲突,一心灭亡秦国。那以秦献公接盘秦国时的孱弱国力,大概率是挡不住强魏的鲸吞蚕食。

这种对手给予的机会,完全是不可控的,完全看运气,只能说是天命如此。

秦献公自己也非常争气,顺着命运的安排因势利导,步步为营、累积优势,最后一鸣惊人,基本扭转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一个人,成就小事业,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达到。但如果想要成就大一点的事业,没有时运命运的助力,几乎不可能达成。

正如唐代罗隐的诗,《筹笔驿》中写的那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整个战国时代,上天过于偏爱秦国,给予了秦国最大的时运······

其他相关

中俄美日都不想看到朝鲜韩国统一

阅读: 83
前言:2023年最后两天里,隔壁邻居朝鲜金将军又给我们整了个活。金正恩在朝鲜劳动党全体中央委员会议上称:“朝韩关系再也不是同族关系,而是完全敌对关系。”朝韩这对难兄难弟,之前是美中俄日不想看到他们统一,毕竟统一的朝鲜半岛对美中俄日都是威胁。现在自从韩国尹锡悦上台,再到朝鲜金将军整活,这下连朝韩自己都不想统一了。挺好,目前的世界局势来看,分裂的朝鲜半岛才是好半岛。1.朝鲜半岛——中国东北的屏障。朝鲜半岛有失则东北难以保全,东北难以保全则半个中国将成为战争前线。...

长平之战中的政斗——永远不要露出你的底线

阅读: 17
前言:上一篇《战争丨长平之战——奇迹!等量兵力围歼敌军》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解读了长平之战。秦国白起利用地形,用差不多的兵力包围全歼了45万赵军,打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歼灭战。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秦赵政斗中,年轻的赵孝成王急于求成,露出了自己的底牌,被老练的秦昭襄王见招拆招,导致赵国失去外援。赵国政治上的连续失误,延续到战场上,最终引发了长平惨剧。...

长平之战——奇迹!等量兵力围歼敌军

阅读: 22
前言:孙子兵法里曾经说过:军队数量是对方的十倍就包围对方;军队数量是对方的五倍就去进攻对方。公元前260年的秋天里,杀神白起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善用地利,哪怕是兵力相等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包围全歼敌军。本文将用10张地图,从地理方面来还原长平之战的始末。1.韩国上党守将冯亭的李代桃僵之计,拉赵国下水!2.老将的坚守,廉颇构筑起秦军无法突破的防御圈。...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3)——上天的宠儿:商鞅

阅读: 36
河西争夺战13上天的宠儿【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商君列传》】1.商鞅的魏国打工经历。2.像商鞅一样,摸清楚老板的需求。3.上天的宠儿。魏国打工经历公元前361年,秦...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1)——秦国四代乱政与魏国李悝变法

阅读: 39
河西争夺战11四代乱政与李悝变法1. 古代篡权标配:钱、粮、兵、权。2.秦国的庶长制与四代乱政。3.魏国李悝变法。4.魏国步步为营、鲸吞蚕食,秦国河西之地全面沦陷。5.阴晋惨败。篡权标配...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0)——诡异的崤之战与秦穆公的落日余晖

阅读: 46
河西争夺战10秦穆公的落日余晖 【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秦本纪》】1.崤之战。2.相互之间的军事试探。3.老骥伏枥,秦穆公留给秦国的最后遗产。4.百余年的沉寂。崤之战晋文公在“作州兵”、“作爰田”的基础上,出让军权,设立六卿制度。晋国内部受到分田减税的激励,爆发出强大的积极性和战斗力。...
我来说两句

专题•杂文 | 怒向刀丛觅小诗



专题•兵器 | 中国军机系列



专题•打假 | 揭穿西方伪史



专题•人物 | 摇滚教父崔健



专题•人物 | 魔岩三杰传奇



专题•情怀 | ThinkPad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