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被称作“人民子弟兵”?

中国军事 阅读: 73

【本文摘编自环球资讯广播-档案揭秘栏目,档案揭秘第63期《晋察冀边区部队“子弟兵”称谓的由来》】

1.晋察冀边区人民子弟兵称谓的来源。

2.边区政府对子弟兵的宣传。

3.铁的子弟兵!子弟兵们的传奇经历:“我们都叫王家川!王家川是不会死的!”。

4.晋察冀边区人民对子弟兵们的传唱。


Part.1


“子弟兵”的称谓古已有之,比如唐代小说集《朝野佥载》写道:“恩州刺史陈承亲,岭南大首领也,专使子弟兵劫江。”

明朝何景明的诗《诸将入朝(四首)》当中就有“金装白马翩翩出,不见长安子弟兵。”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在《阅武》一诗中也有“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的诗句。

那么到了现代,在全面抗战时期,为什么要把晋察冀边区部队称为子弟兵呢?在《聂荣臻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当时是这样考虑的,一是从边区部队的任务来讲,担负着保卫祖国、保卫边区的任务。但首先是保卫家乡的任务,这样的称呼使得部队担负的任务和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二是从部队的组成成分来讲,战士们绝大多数是边区人民的子弟,所以部队和边区人民有着自然的血肉联系和亲缘关系。



第三则是从抗日的统一战线出发,既然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兵,就不单纯是吸收某个阶层的子弟,所有愿意抗日的各个阶层的优秀子弟都可以参加。有利于建立全面抗日统一战线。

当然,还有一层意思,那时国民党的顽固分子,总是妄图把我们的部队从根据地挤跑,我们土生土长的人民子弟扛起枪来保卫家乡,那是理所当然的。国民党再想赶跑我们,当然是办不到的。


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团结和凝聚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投身到抗战当中。以晋察冀边区来说,晋察冀军区成立之后,晋察冀边区民众踊跃地参加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仅仅几个月,军区的兵力就由最初的不足三千人扩充到了数万人,而一年之后更是达到了十万人。

在同一地域出现如此大规模集体参军的情况,影响是很大的。人们私底下经常把某个地域村民参军组建的部队以地名来命名,比晋察冀边区的平山团、阜平营、曲阳营等的部队代称。平山团的正式番号是359旅718团。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平山八区165人响应聂荣臻司令的号召参加志愿义务兵。(1942年7月)】

随着日寇企图用“囚笼政策”分割和封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抗战形势日趋严峻。

1939年9月27号,中共中央在对晋察冀工作的指示当中指出:我党应该充分的认识当前的困难,用一切努力巩固党、巩固军区来跟敌人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特别强调,要加强党对边区子弟兵的领导。

毛泽东指出:“以后无论何向性质之部队,一经编入八路军建制,必须从中建立党的组织,其指导员、教导员以及各级政治机关的主要工作者必须是党员,并接受党的领导,否则宁缺毋滥。”

陈毅在向新四军介绍晋察冀边区武装动员工作的经验中指出:“因为八路军是共产党公开领导下的队伍,它的成分应该是工农占大多数。在党基础好的地方,边区党规定要有30%的党员比率,坚决清洗流氓兵痞和坏分子,这样新成立的部队才更容易巩固。”

这就说: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强调边区子弟兵队伍中党员的比重;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边区子弟兵的政治教育、军事教育、文化教育和业务教育等等,让边区子弟兵们组建成了一所战斗学校。

李公朴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当中描述:“在这个学校里,武装了人们,也武装起他们的头脑,使他们成为最前进的民族解放战士。他们不仅在实际上担负起民族革命的神圣战斗任务,而且在他们头脑里还有着伟大而正确的理想,有着一个光辉灿烂的光明的前途。”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通过中国共产党对子弟兵的领导,团结了子弟兵的力量进行抗战。并且突出强调由边区优秀青年组成的部队,不仅是进行抗日斗争、保家卫国不可缺少的武装力量;而且还是与边区人民有着血肉联系的人民军队,进而凝聚了更多的力量,进行抗战。


Part.2


对于“子弟兵”这个称谓,根据地的报刊和教材在界定内涵方面有着比较准确的表达。《晋察冀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区党报。《晋察冀报》是一份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晋察冀画报社编辑、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出版的大型摄影画报。

这两份报纸分别以文字和照片形式对晋察冀边区子弟兵的内涵给予了界定。晋察冀日报用文字记录了子弟兵的动员参军、英勇战斗和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境况。

1941年4月17号,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副刊《子弟兵》总共出版了87期。


【晋察冀日报中的子弟兵版】

其中第一期把子弟兵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进步发展呈现给边区的父老兄弟姐妹们,为子弟兵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热爱。

第二期刊发了《“子弟兵”的来由》一文,指出:边区子弟兵是在边区人民抚育培植之下生长壮大起来的,“子弟兵”的光荣称号就是从这样与人民血肉联系而得来的。边区子弟兵又是八路军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武装。边区人民是子弟兵的父母,而中国共产党又是他的保姆。”

这是《晋察冀日报》最早以独立成篇形式介绍“子弟兵”称谓缘由的文章。此后所刊登的一些教材内容中,对晋察冀边区子弟兵内涵有了进一步表达,比如《晋察冀日报》在1942年1月15号刊登的《爱护抗日军队》。

文章开篇写道:“边区的八路军是咱们边区父老的优秀子弟,为了保卫家乡、保卫全民族而组成的武装,他是全边区人民的武装,是全边区人民的救星,所以他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兵。

这篇文章在界定子弟兵时,特别强调了优秀子弟保卫家乡、边区人民等深刻内涵。

1942年9月1号《晋察冀日报》刊发预备兵政治教材第三课《子弟兵的来历怎样?为什么叫子弟兵?》这篇课文指出:“说起子弟兵的来历是很清楚的,他就是坚持敌后抗战,名扬世界的第八路军,边区人民把这支被自己的子弟壮大了的队伍称呼为“子弟兵”。更由于他在作战的时候是无比的坚决顽强,所以有时候他被称呼为铁的子弟兵。”

这篇文章把子弟兵来历的逻辑脉络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子弟兵是八路军,前身是工农红军,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还有一母同胞弟兄新四军。子弟兵抗日坚决,作战勇敢,是铁的子弟兵。边区人民的子弟壮大着子弟兵,子弟兵保护着边区。

再来说说《晋察冀画报》,从1942年7月7号出版第一期,到日本宣布投降,一共正式出版了十期。

画报采用中英文双语作为照片说明,按照聂荣臻所指出的:把边区抗日军民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反映出来,以鼓舞人民更勇敢斗争作为办刊方针。通过血的控诉与血肉相关照片的对比,刊登大量战利品照片以及子弟兵英雄人物照片等,阐明子弟兵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必将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尽管《晋察冀画报》没有对子弟兵内涵以精确的文字来表达,但是它刊登的806幅照片、28幅美术作品,形成了对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意蕴最好的表达。

不管是《晋察冀报》以刊登新闻通讯、教材、文章展现晋察冀边区子弟兵形象,还是《晋察冀报》用照片彰显晋察冀边区子弟兵的威武,它们的意愿都是向边区乃至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边区人民们的子弟兵,边区子弟兵是坚决抗日的军队。


Part.3


1939年5月,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和718团(平山团)在上下细腰涧战斗中毙伤日军1000余人,俘虏日军11名,取得了巨大胜利。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颁发了嘉奖令,称718团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他号召边区青壮年广泛参加和充实边区的抗日队伍,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光荣的民族英雄。


【《抗敌报》头版刊登了聂荣臻司令员的嘉奖令,“铁的子弟兵”的称呼由此叫响。】

从此,“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在晋察冀边区广泛流传开来,成为边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称呼。

除了根据地的报刊以及教材对子弟兵的内涵有比较准确地表达,子弟兵的称谓在边区老百姓的口中也在广泛流传。老百姓们对子弟兵的认识与党的宣传、子弟兵的言行都是息息相关的。

在抗战初期,我们党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认识八路军,代表性的办法有:第一是无论晴天还是阴天,战士们总是把写有八路军三个字的大草帽背在身后。第二是积极宣传八路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严格执行八路军秋毫无犯的纪律。第四是从臂章入手,一有机会就指着左臂上的八路军臂章对群众说:“老乡,我们是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是救国救民的队伍。”

随着晋察冀边区子弟兵发展以及周边根据地的效仿推广,子弟兵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这时对子弟兵的宣传也提出了新要求。

1940年3月19号,傅钟、陆定一在《关于扩军工作中注意事项》至各兵团政治首长等电报中,还要求各兵团政治首长在扩军工作中应宣传子弟兵团是老百姓的儿子、八路军的弟弟,还应宣传八路军是工农的子弟,人民的子弟兵。

边区子弟兵勇敢杀敌,不怕牺牲、保家卫国,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也成为抗战年代老百姓口中不断传唱的事。

比如艾峪口有一个老太太送他16岁的唯一孙子参加子弟兵,村长因为见他们家只有两口人,就劝他把孙子带回来。

老太太坚决不肯,还说:“子弟兵是保家乡的,他在家也保不准要被鬼子杀了,我叫他去打鬼子,保住家乡。”临去时,她又对小孙子说:“孩,好好干,打走鬼子,回来找个好媳妇。”


【父子兵齐上阵】

又比如,平山团子弟兵王家川杀敌8名后壮烈牺牲,9天后又有一个叫王家川的年轻人报名参加子弟兵。他说:“俺是来补哥哥王家川的名字的,俺哥哥牺牲了,俺没有名字,俺就叫王家川。”

当他被告知战斗英雄王家川已经登入烈士表,要求另填名字时,他坚定地说:“俺一定得叫王家川。如果一天俺和日本鬼子拼牺牲了,俺的弟弟来补俺的名字,还要叫王家川。俺们村里有一百多号年轻人,都是王家川!王家川是死不了的!”

老百姓口中转述的子弟兵的故事还远远不止这些,这都只是抗战历史零碎资料中的一小块。但足以可见,子弟兵杀敌,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牺牲自我,成全大我的英雄气概在感染着无数的边区民众。


Part.4


在边区,子弟兵爱民,老百姓拥军,军民早就形成一家亲。有老乡说:“八路军吃喝都给钱,不打骂老百姓,打日本鬼子,比晋军强。从陕西过来的八路军没有一个当汉奸的,当汉奸的都是晋军里面的人。这里有很多人都当八路军了,村里的人都说迟早要当兵,早一点当八路军,免得给晋军拉去当兵。”

从这句话中可以听出,八路军对老百姓好,不当汉奸,老百姓认准的道理虽然简约,却不简单。

以子弟兵为主题的抗战歌曲,反映了老百姓对子弟兵的认识,实际上是有一个过程的。当时老百姓认为由边区群众的子弟组成的子弟兵不同于正规军,其中有两首名为《参加子弟兵》的歌曲,管平作词谱曲的《参加子弟兵》歌词一段是“保卫家乡,打日本,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到处打游击啊,拆桥破路,帮助正规军。”而李伟作词谱曲的《参加子弟兵》歌词当中也有一段相近的表达“叫老乡你细听,赶快参加子弟兵,帮助正规军友,保卫家乡最光荣。”

这类歌曲的出现,正值晋察级边区青年们广泛参加子弟兵,我党我军整编整训子弟兵以及编备预备兵的历史时期。


【八路军帮助当地群众摔谷子(给谷子去壳)】

这也印证了一点,晋察冀边区子弟兵并非开始就非常强大,新战士变成老战士,战斗力由弱变强都需要一个过程,也凸显了我党我军有能力锻造出一支打击日伪顽的优秀子弟兵。

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为了歌唱抗战以及更多的鼓舞边区人民和军区的子弟兵,在1942年7月18号发出一个启示,向全边区文艺和音乐工作者征求创作一支适合于子弟兵普遍歌唱的军歌。最后有三首歌曲入选,分别是《子弟兵进行曲》、《子弟兵战歌》、还有《前进子弟兵》。

另外,民间歌谣对于子弟兵保护秋收等壮举也进行了传唱,比如:子弟兵保家乡,军民团结钢一样,今年互助得胜利,有吃有喝乐洋洋。

后来反抢粮的胜利,又极大提升了子弟兵的形象。粮食为军需、民用之命脉,保住了命脉,也就保证了抗战的持续力,从而促进了军民关系。

就这样,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带领边区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本领,也喜悦于中国共产党锻造出一支能保卫家园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子弟兵队伍,并用他们所喜爱的方式述说、歌颂、传唱边区子弟兵的精气神。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把子弟兵这个称谓作为唤起民众参军热情、动员人民积极抗日和密切军民联系的重要纽带。

“人民子弟兵”这个亲切的称呼之所以如此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中,以实际行动赋予“人民子弟兵”这个称谓无形的力量。

其他相关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为何不怕死?

阅读: 44
前言:好些年前,有一次跟师父聊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说我看过不少记载:有的志愿军战士抱着炸药包跟数名美军同归于尽;有的与美军肉搏至死,牙齿深深咬进美军身体里,收敛遗体的时候分都分不开;有的为了坚守阵地,冻成冰雕也不曾后退一步。我感慨道:“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意志实在是太顽强了,悍不畏死。”师父悠悠说道:“如果是欧美人的视角,那志愿军就是一群被洗脑了的恐怖分子。”如今承平日久,不光是欧美人不能理解志愿军为何悍不畏死,为何作战意志如此之强烈,很多中国人也不理解。不少人甚至觉得志愿军战士不过是被共产主义洗脑了的狂热分子,跟在中东搞恐袭的恐怖分子没啥区别。...

八路军游而不击?抗日敌后战场比正面战场重要多了!

阅读: 28
前言:从小到大总是能看到一种论调:说抗战时期,国民党军在前线战场艰苦抵抗,八路军在日军后方游而不击,趁机坐大。然而事实却是,曾在日本振武学堂留学过的蒋介石与日本军方关系匪浅,他对抗日从来不是很上心,多次与日方签订不平等协议,“割地”退让,转身对付共产党去了。日军因此得以在占领区内安心掠夺原材料、倾销基础工业品,攫取经济利益后,集结物资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而被蒋介石逼到日军后方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则是大肆破坏日军的铁路、公路等后勤补给线,严重阻碍了日军掠夺原材料、倾销基础工业品,严重影响了日军集结物资和部队的效率。...

50万国民党抗日游击部队去哪了?

阅读: 28
1.什么是游击战和共产党的游击战。2.国民党的游击战:进入敌后的50万大军,一半被日军歼灭,一半投降成了日伪军。3.共产党在敌后立足的秘诀:改善人民生活、减轻人民负担。Part.1游击战,“游”是移动、运动,“击”是攻击、打击。如果只是移动、运动而不攻击敌人,那不叫游击,那是逃跑。如果只是莽撞地攻击敌人,而不灵活走位,那就是送人头。...

绳缚简史

阅读: 80
从汤姆·福特(Tom Ford)2013年的《束缚系列》(Bondage Collection)到The Weeknd的《Earn It》视频,从Lady Gaga对行为艺术家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的停赛,到FKA Twigs的《钟摆》(Pendulum)的音乐视频(两者都是英国绳索教育家WykD Dave的杰作)。...

日式绳艺的绑缚介绍

阅读: 82
日式绑缚起源于“捕绳术”,经过演化已经变得非常专业且安全了,在绳艺表演中,受施者不会在绑缚过程中受伤。与欧式捆绑单纯将人固定住所不同的是,在日式绑缚中受施者往往需要承受来自绳索捆绑所带来的压迫感。在日式绑缚中,受施者的姿势亦是非常重要,样式非常繁多。...
我来说两句

专题•杂文 | 怒向刀丛觅小诗



专题•兵器 | 中国军机系列



专题•打假 | 揭穿西方伪史



专题•人物 | 摇滚教父崔健



专题•人物 | 魔岩三杰传奇



专题•情怀 | ThinkPad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