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晋国往事

发现历史 阅读: 6

秦·河西争夺战


晋国往事


【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晋世家》】

战国中期(公元前419年-公元前330年),秦国与魏国因争夺河西地区的控制权,爆发了数次大战。经过惨烈激斗,最终以秦国夺取河西全境,获得逐鹿中原的入场券而告终。

早期对于黄河中段以西地区的争夺,要追溯到魏赵韩三家分晋之前的晋国。秦晋在春秋时期从一开始的蕞尔小国逐步发展成为大国,直至接壤。




受地理上的限制,秦国想要入主中原必须拿下晋国,晋国想要攻灭秦国获得安稳的后方。地缘政治导致的秦晋大战不可避免。


“一部春秋史,半部写晋国。”我们先从晋国的说起···


1.桐叶封弟——晋国的起源。

2.穆侯命子——乱起名字可是会引起动乱的哦!

3.曲沃代翼——晋国王室亲戚之间67年的血腥仇杀,利益面前没有亲情。

4.巩固政权——晋献公的集权之路。

5.南征北战——晋献公“并国十七 服国三十八”,强晋初现!


桐叶封弟



唐叔虞,晋国的的建立者,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唐叔虞:姓姬,名虞,封地在唐国故地(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附近),又古人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唐叔虞完整的称呼是:被分封在唐国故地的周武王的三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姬虞。

【唐代司马贞编撰的《史记索隐》认为“叔”是姬虞的字。】

周成王和唐叔虞兄弟俩小时候在一起玩,周成王将桐叶削成珪的样子给唐叔虞,并说:“兄弟,我要用这个分封你。”(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珪(guī):玉器,古代朝见天子时用的礼器。上端三角形,下端正方。周成王给唐叔虞桐叶珪,意思即是要分封领地给唐叔虞。】


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尹佚请求周成王选良辰吉日封立唐叔虞。(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

周成王有点懵,我们兄弟俩玩的时候开玩笑呢嘛,你咋当真了呢?(成王曰:“吾与之戏耳。”)

尹佚表示,天子怎么能开玩笑呢?君无戏言、言出必践。说了啥,咱们当史官的都得给您记下来。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只好将原来唐国的领土分封给了唐叔虞。(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史记》的这一段记载被后世称为“桐叶封弟”,后来“桐叶封弟”一词专指帝王封拜,简称“桐封”

唐叔虞真的因为周成王一句玩笑话、一张桐叶珪,而被分封到了唐国故地么?国家大事岂能如此儿戏。

 

王去世后,周王年幼,周公辅政。期间,公元前1035年,周朝封国唐国发生了叛乱,辅政的周公诛灭了唐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

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分封唐叔虞,实际上是为了在唐国故地建立周王室宗亲的封国,以此拱卫成周洛邑(即洛阳)。当时周成王刚刚从宗周镐京(今西安一带)迁都到成周洛邑。


唐叔虞去世后,他的儿子姬燮继位。姬燮因为封国在晋水附近,便改称“晋侯”。之后是晋国的一段传承,基本没发生啥大事。


穆侯命子


晋国传到第九任国君晋穆侯姬费王时,晋穆侯前后生了两个儿子。

大儿子取名叫“仇”,二儿子取名“成师”,两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因为攻伐条戎和千亩的两场战争而起。(七年,伐条。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


晋国大臣师服对晋穆侯取名字的水平表达了感慨:“国君给儿子起的名字也太奇葩了吧···太子取名叫‘仇’,‘仇’是仇恨的意思。小儿子取名叫‘成师’,‘成师’是非常好的名字,能聚集人才、成就大事的意思。现在小儿子的名字比大儿子的好,违背了嫡庶有别、尊卑有序的规律,晋国以后肯定要发生内乱的。(晋人师服曰:“异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雠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今適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勿乱乎?”)

关于晋穆侯大儿子名字“仇”的解释,历来有些争议,不好理解。

有一种说法是晋穆侯攻伐条戎的时候大败亏输,心情不怎么美丽。刚好儿子出生了,取“仇”为名,以此提醒自己日后要报仇雪恨。大部分注解也都认为“仇”是“战相仇怨”,取仇恨的意思。讨伐千亩的时候,战事进展顺利,心情不错,刚好又碰上小儿子出生,所以取名“成师”。

可是大儿子出生,第一次做父亲,谁会给自己的儿子取个凶名?那“仇”字是不是有其他的意思和解释呢?


“仇”字确实有另外一个意思:匹配、配偶引申为搭档、帮手。读音为“qiú”。《诗经·兔罝(jū)》中有一句:赳赳武夫,公侯好(hǎo)仇。意思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武将们啊,是公侯们的好帮手。

晋穆侯给大儿子取的名字实际上是“仇(qiú)”,希望将来大儿子能成为自己的好帮手。

二儿子的名字“成师”又是什么意思呢?

《周易·师卦》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卦辞中说“成师”是能聚集军队,可以称王的意思。


问题出现了,晋穆侯希望大儿子成为好帮手,却希望二儿子可以称王。太子用次号,次子用大号,在当时的礼乐制度上,是违规操作了。

 

师服说那番话的背景大概是这样的:先是晋穆侯在给二儿子取名上“违规操作”了,后来又发现晋穆侯对二儿子十分偏爱。师服觉得不对劲,国君有废长立幼的倾向。于是故意曲解“仇”的意思,来劝谏晋穆侯不要过于偏爱二儿子,别搞什么废长立幼,以免国家内乱。

 

师服曲解“仇”和“成师”两个名字是为了劝谏晋穆侯。话说回来,家长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确实要慎之再慎

倒不是迷信什么的,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人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一个人的名字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久了,慢慢自己也就信了。名字天天被人喊来喊去,天天在被心理暗示,除非有极强的自我意志,不然很难逃出心理暗示成真的结局。

不妨想想你记得的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名字,有功绩、能青史留名的人,有谁名字很差的?

闲鱼我在看历史的时候,看到过好几个名字叫“宋zhōng”的,基本上在史书里出场不到一页就真的“终”了,都是横死的。

再如千古名臣张居正的名字。





“居正”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遵循正道”的意思,出自《公羊传》“君子大居正”。张居正果然遵循正道,锐意改革,中兴大明,给大明王朝续了命。


另一个意思呢,不得了,“帝王登位”的意思。西晋灭亡后,闻鸡起舞的刘琨司马睿登基为帝,在《劝进表》里写到“诚宜遗小礼,存大务,援据图録,居正宸极。”明朝万历皇帝刚登基那几年,张居正把持朝政,也确实相当于一个有实无名的皇帝。


曲沃代翼


公元前785年,在位二十七年的晋穆侯去世了。晋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晋侯,太子仇出逃。(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公元前781年,晋殇叔四年,太子仇率众发起反击,袭杀殇叔,夺回晋侯的位置,成为晋文侯。(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众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殇叔自立到太子仇袭杀叔叔而立,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在晋国内部掀起太大的风浪。然而殇叔自立是晋国封国以来,第一次未能由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为晋国后来的手足相残——曲沃代翼,埋下了伏笔。

太子仇成为晋文侯后,在位三十五年去世,晋文侯的儿子继位成为了晋昭侯


晋昭侯继位,立马将他的叔叔、太子仇的弟弟成师分封到了曲沃城。曲沃城是一座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要大的城市。(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

成师被分封到曲沃时已经五十八岁了,号称“桓叔”。成师的品行品德非常好,好到晋国人都愿意追随他。(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 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

吐槽过晋穆侯取名字水平差的师服,此时又跳出来说了一段“本末论”:“据说国家的建立和稳固必须是本大而末小。······本体弱小而末枝强大,怎么可能长久呢?”(《左传·桓公二年》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晋昭侯继位后,立马分封曲沃给叔叔成师,难道是因为叔侄情深么?

显然只能是成师的势力在晋国已经相当大了,晋昭侯刚继位不得不分封曲沃给成师,以换取叔叔成师对自己继位的支持。

 

晋国王室偏支的势力超过了王室正统的势力,殇叔自立事件又开了晋国王室非嫡长子继位的先河。经历一切又看透一切的师服,提出了那段“本末论”,认为晋国要内乱了。

 

成师被分封到曲沃之后,一段长达六十七年的晋国手足相残惨剧上演了。

曲沃代翼的过程挺无聊的,完全是曲沃方面碾压了翼城方面。人物关系也有点小混乱,简单说一下,看看关系图就好了。除了最后胜出的晋武公,其他都是打酱油的。


(以下这段关系比较复杂,可以直接跳过)

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杀了晋昭侯,迎立成师。成师跑去都城想要继位,被支持晋国正统的势力打了回去。晋国立晋昭侯的儿子姬平为晋孝侯

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成师去世,儿子姬鱓继位为曲沃庄伯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弑杀晋孝侯,晋孝侯的儿子姬郄继位为晋鄂侯

公元前718年,晋鄂侯在位六年去世,儿子姬光继位为晋哀侯

公元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儿子姬称继位为曲沃武公

公元前709年,晋哀侯与曲沃武公在汾水旁交战,战败被俘。随后曲沃武公让大臣韩万(这个人记一下,以后还有他出场的机会)杀死了晋哀侯。晋哀侯被弑杀后,儿子继位为小子侯

公元前705年,小子侯又被曲沃武公诱杀。小子侯的叔叔、晋哀侯的弟弟姬缗被立为晋侯。

公元前679年,晋曲沃武公伐灭晋侯缗。

曲沃武公伐灭晋侯缗后,将搜刮到的晋王室收藏的珍宝玉器敬献给了周釐(xī)王。(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

收到好处的周釐王册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君主,位列诸侯,更改称号为“晋武公”(更号曰晋武公)至此晋国王室偏支取代了晋国王室正统,曲沃代翼完成。(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于是尽并晋地而有之。)

曲沃代翼给展现了一场,近亲之间血腥的夺权惨剧。


亲兄弟又如何,叔侄又怎么样,涉及到利益、权力的时候,永远只有你死我活。如果没有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无非是利益太薄,不值得你死我活。

人与人相处吧,想要长久的话,最好还是少点利益纠葛。更不要用利益去考验亲情、友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巩固政权


【本小节文言文部分均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二十五年】

曲沃代翼,晋武公结束了晋国内乱,完成了晋国内部的初步整合,使得晋国由分裂走向统一,为晋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两年后晋武公去世,晋武公的儿子姬诡诸继位为晋献公。刚刚经历过六十七年曲沃代翼的内乱,晋献公在晋国国君的位置上坐得并不安稳。

因为他还有一堆叔叔伯伯堂表兄弟,这些叔叔伯伯堂表兄弟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重复曲沃代翼的过程,自己成为晋国国君。

晋献公继位后的第一件事是巩固政权,他想要把他的旁支亲戚们全部干掉,进一步集权。

公元前671年,晋献公的叔祖父、伯祖父、叔叔、伯伯们等的偏支势力又开始尾大不掉,隐隐威胁到了正室,晋献公非常头疼。(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

【桓庄之族:指除了晋献公直系以外的,曲沃桓叔成师和曲沃庄伯姬鱓的旁支后代】

曲沃代翼过程中,桓庄之族有共同的敌人,一定程度上能放下内部分歧一致对外。曲沃代翼完成后,桓庄之族外部的敌人消失了,内斗成了主基调。

晋国大臣士蒍献策:先翦除掉桓庄之族中势力强大的,之后再把这群威胁国君位置的亲戚们一网打尽了。(士蒍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

【群公子:无论是上一任还是下一任国君,只要是国君的儿子,都可以被称为“公子”。晋献公的叔祖父、叔伯父、叔叔、伯伯、兄弟、侄子统称“群公子”】

晋献公表示那你去试试吧。(公曰:“尔试其事。”)

士蒍的建议非常正确,削藩一定要先从最强的藩王下手。西汉汉景帝削藩、明朝建文帝削藩引发叛乱,都给我们提供了错误的范例。汉景帝运气比较好,周亚夫成功平叛。建文帝运气比较差,被最强藩王朱棣反杀。


为什么一定要先从最强的下手?

如果先从弱藩开始下手,还没削掉几个,所有的藩王都知道怎么回事了。实力较强的藩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被迫抱团对抗中央的削藩行为。而且由于先从弱藩下手,强藩们的实力没有受损。除非中央实力极强,不然削藩基本进行不下去了,还极有可能被反推。

先从最强的藩王下手,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猜不到是什么原因,是只对他一个下手呢?还是要对大家都下手呢?不知道。

形势不明朗之前,其他藩王们不敢轻举妄动。一动就是谋反,谁也不敢、也不愿意先出头。毕竟枪打出头鸟,人性是趋利避害的,都想别人顶在前边。

等削灭了两三个强藩之后,大家都知道要削藩了,可是其他弱藩的实力已经无法再跟中央抗衡了。

即便弱藩联合起来还能和中央分庭抗礼,也容易被离间分化。十个人同心协力比两个人同心协力难多了,利益诉求不一样嘛,人多分歧就多。


同样的,汉高祖刘邦翦除异姓王的时候,也是先从最强的韩信开始下手。

士蒍怎么做的呢?

既然有强势公子们盯着晋献公的位置想要上位,自然有弱势公子们盯着强势公子们的位置,也想要上位。士蒍打入敌方内部去了,联合弱势的群公子们,诋毁中伤强势的公子,然后趁机除掉。(士蒍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

公元前670年,士蒍挑拨群公子杀了桓庄之族中最强大的游氏一族的两个继承人。(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

强势的群公子们被士蒍一点一点削弱了。期间,士蒍回去跟晋献公做了一次工作汇报,表示没什么大问题了,不用担心,最多两年旁支势大的问题就能彻底解决了(士蒍告晋侯曰:“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公元前669年,先是士蒍继续挑拨群公子们,将游氏一族尽数诛灭。随后,士蒍在聚这个地方筑城,将剩下的、势力大减、无力抵抗的群公子们全部迁移去聚城居住,软禁监视了起来。(晋士蒍使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乃城聚而处之。)

同年冬天,晋献公帅兵包围聚城,杀尽群公子。至此,晋国再无公族。(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晋献公改聚城叫绛,并将晋国国都迁至此处。这座为杀戮而建立的城池,最终也埋葬了晋国正统。


南征北战


晋献公诛灭群公子,不仅仅是防止类似曲沃代翼的内乱再度发生。

晋献公对内剿灭权势宗亲的集权行为,进一步夯实了父亲晋武公为晋国打下的基础。

集权之后是扩张。晋国王公贵族占据了大量的资源财富和土地,晋献公想要对外征伐扩张,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源财富和土地。尤其在对有功之臣的封赏上,土地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桓庄之族被尽数诛灭,清查出的大量财富和土地,相当于是晋献公对外扩张和封赏有功之臣的启动资金。

此后,晋献公开启了他南征北战、奠定晋国版图的职业生涯,史称其“并国十七 服国三十八”。


(公元前672年)五年,伐骊戎(今山西省析城﹑王屋两山之间)。

(公元前661年)十六年,伐灭(今山西省霍州市附近),灭(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北),灭(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

(公元前660年)十七年,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今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附近)。

(公元前658年)十九年,让荀息送屈地产的良马给虞国,换取虞国借道给晋国军队,以便攻打虢国,攻取了虢国的下阳。

(公元前655年)二十二年,再次向虞国借道攻伐虢国,灭国(今河南三门峡市一带)。回军的时候突袭虞国,灭亡国(今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北)。这便是假道灭虢的故事。


当此时,晋彊,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



强晋版图在晋献公手上初步成型。

其他相关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3)——上天的宠儿:商鞅

阅读: 0
河西争夺战13上天的宠儿【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商君列传》】1.商鞅的魏国打工经历。2.像商鞅一样,摸清楚老板的需求。3.上天的宠儿。魏国打工经历公元前361年,秦...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2)——时运的赠礼

阅读: 0
河西争夺战12秦献公初步扭转颓势【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秦本纪》】秦国四代乱政后,时间来到秦献公的时代。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里,为了突出秦国被魏国压制的惨烈,描述秦献公在与魏国的作战中,被毒箭射中而死,秦国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然而事实是,秦献公时期,秦国在与魏国的大战中,几乎全胜,全面压制了魏国。秦国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压制魏国,中间经历了十多年的秦献公改革。...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1)——秦国四代乱政与魏国李悝变法

阅读: 1
河西争夺战11四代乱政与李悝变法1. 古代篡权标配:钱、粮、兵、权。2.秦国的庶长制与四代乱政。3.魏国李悝变法。4.魏国步步为营、鲸吞蚕食,秦国河西之地全面沦陷。5.阴晋惨败。篡权标配...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10)——诡异的崤之战与秦穆公的落日余晖

阅读: 2
河西争夺战10秦穆公的落日余晖 【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秦本纪》】1.崤之战。2.相互之间的军事试探。3.老骥伏枥,秦穆公留给秦国的最后遗产。4.百余年的沉寂。崤之战晋文公在“作州兵”、“作爰田”的基础上,出让军权,设立六卿制度。晋国内部受到分田减税的激励,爆发出强大的积极性和战斗力。...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9)——权力永不眠

阅读: 3
河西争夺战(9)权力永不眠1.谁是晋国“作爰田”、“作州兵”的最大受益者?2.相信亲戚还是大臣?谁都靠不住!3.晋文公的妥协—让权。4.晋国六卿。5.摸着石头过河。谁是最大受益者?...

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8)——晋文公霸业

阅读: 5
河西争夺战(8)晋文公霸业【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晋世家》】闲鱼个人认为,春秋五霸中,晋文公的霸业其实比较水。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在位时间仅仅九年,在晋文公的霸业中,我们基本看不到他个人是如何治理晋国的。晋文公之所以能称霸其实在于晋国本身的强大实力,又刚好碰上能快速提升政治威望的“子带之乱”和“城濮之战”,不可不谓之因人成事。...
我来说两句

公告&说明:


    一、除了“日常随笔”的全部、“人体艺术”的少部分、“私房摄影”和“中年文摘”的极少部分之外,本站其它内容全部采集自新浪微博、百度百家号和腾讯微信公众号。
    二、本站空间所处机房,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电信CN2直连线路,已开启全球CDN加速支持,从美国以外地区访问本站,理论上应是比较顺畅,如遇经常性的卡顿延迟,欢迎在线留言,予以告知访问故障的详情,谢谢。

专题•打假 | 揭穿西方伪史



专题•兵器 | 中国军机系列



专题•人物 | 摇滚教父崔健



专题•人物 | 魔岩三杰传奇



专题•情怀 | ThinkPad



专栏•杂文 | 怒向刀丛觅小诗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