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6)——韩原之战 你看到的真相是真的真相么?
河西争夺战(6)
韩原之战
【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晋世家》】
1.秦穆公的难题——做好人还是做好君主?
2.刚上台就过河拆桥的晋惠公夷吾。
3.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4.韩原之战。
5.秦穆公阴谋——欲将取之,必先与之。
秦穆公的难题
里克等人弑杀了奚齐、奚齐的弟弟和骊姬。跑去翟国迎立重耳。重耳胆子比较小,性格比较怂,想着:国内这么乱,你里克刚杀了两个继承人,我要是回去了,万一哪天你不高兴,是不是又要杀我?不去,坚决不去,谁爱去谁去。(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於翟,欲立之。重耳谢曰:“·······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里克没办法只好去梁国迎立夷吾。夷吾一听有这好事?晋国国君的位置原来跟自己算是八竿子打不着,申生、重耳的继承顺位都在自己之上。现在申生死了,重耳不肯回去,居然轮到自己当晋国国君了。夷吾可开心坏了,赶紧备马,回去当国君咯。(里克使迎夷吾於梁,夷吾欲往。)
手下大臣冀芮、吕省赶紧拉住夷吾:“公子你别冲动,晋国国内明明有可立的继承人,却跑到国外找你继位,不觉有些蹊跷么?还是去秦国找好外援之后再去继位,不然给人黑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吕省、郤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彊国之威以入,恐危。”)
夷吾一听,哎哟,好有道理。让冀芮送厚礼给秦国,并约定如果能继位为晋君,将把河西地区送给秦国当谢礼。又给里克写信,表示真能继位的话,将把汾阳地区分封给里克。(乃使郤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於汾阳之邑。”)
那句湖南话怎么说来着?“崽卖爷田不心疼”,夷吾转手要把河西战略要地全送给秦国了。
此时之前天天吃饭睡觉打犬戎的秦国,已经基本肃清了关中平原内的犬戎。北西南三面受制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出不去,正闲着没事干,憋得慌。
秦穆公一直在觊觎河西地区,但看看晋献公这位强大的岳父,秦穆公始终也不敢直接动手强抢。现在夷吾自己把河西地区送上门,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哪有不收的道理?
秦穆公夫人是申生的妹妹,自己老婆家的遗产肯定是要分的,老婆家的家事多多少少也要做的体面一些。
秦穆公原想着要帮晋国立个好君主。让手下的人以吊丧为名义,分别去拜访重耳和夷吾,看看谁更贤明,就辅助谁当晋国国君。
手下的人拜访完重耳、夷吾,回来禀告秦穆公情况。秦穆公听完禀告觉得重耳比较贤明,想要辅立重耳。
手下的人却劝谏秦穆公说:国君您想的不对啊。如果您想要晋国强大,那么辅立一个贤明仁德的晋君确实没有问题。可是现在您想要吞并晋国的土地,让秦国强大,那不如立个不贤明仁德的晋君,秦国好从中获利!(《国语·晋语》曰:“君之言过矣。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
秦穆公一想,好有道理啊,想着马上能接收河西地区了,高兴地屁颠屁颠出兵护送夷吾归国去了。(秦穆公乃发兵送夷吾於晋。)
秦穆公本质上是个好人,给晋国立一个贤君,可以减少两国冲突,让两国人民安居乐业。
好人不代表是好君主,秦穆公看在自己老婆的份上去做好人了。秦国的里利益怎么办?秦国大臣们的利益怎么办呢?不去开疆拓土,不让大臣们有立功的机会,大臣们不会愿意留在秦国。不趁机富国强兵,秦国弱小,他国就会入侵,百姓最终也遭罪。
当君主是个技术活,要照顾太多人的利益。手下的人、百姓可不在乎你老婆的家事,只在乎自身的利益。秦穆公最终选择不当好人,当好君主。
东边的齐国听说晋国发生了内乱,当时的世界警察齐桓公自然也闲不住了。打着“平晋乱”的旗号,派兵跑去孙子家看看。(齐桓公闻晋内乱,亦率诸侯如晋。)
说得挺好听的,要“平晋乱”云云。实际上吧,是去看看能不能从外孙家分点遗产。毕竟亲孙子申生已经死了,其他名义上的外孙跟齐桓公并没有血缘关系,有好处不分白不分。
到了晋国,齐桓公听说孙女婿秦穆公也发兵入晋了。
这就不一样了,秦穆公夫人是齐桓公的外孙女,是有直系血缘关系的。既然都是自家人,那吃相就不好太难看了,坐下来谈谈呗。
齐桓公派出使者跟秦穆公沟通了一番。也不知道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齐秦一致决定同意了立夷吾为晋侯。夷吾继位成为晋惠公。(秦兵与夷吾亦至晋,齐乃使隰朋会秦俱入夷吾,立为晋君,是为惠公。)
可悲啊可悲,晋献公千防万防,防止外戚干预晋国内政。想不到才刚死没多久,谁来继位晋国国君,就变成要看秦国齐国的脸色了。
过河拆桥的晋惠公夷吾
公元前651年,晋惠公夷吾继位成为晋国国君。
夷吾继位后的第一件是便是要面对他自己的承诺: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把汾阳之邑分封给里克。
看了看地图,夷吾觉得肉疼。此时晋国版图看着挺大,光大没用,其中很多地方是山区。
晋国实际控制的比较好的、适宜耕种居住的地区,只有汾河平原和河西地区。现在一下子要把河西给出,把汾阳邑给出去。
当初地是老爹的,嘴上说着给不心疼。现在是自己的了,要给出去,老心疼了。
夷吾没纠结,说不给就不给了。晋国即便内乱了也还是大国,实力是有的。
晋惠公夷吾派使者去找姐夫秦穆公道歉认错,表示:姐夫对不住啊,当初我是许诺过能回晋国继位,就把河西地区送给姐夫你的。不过现在回国了,手下的大臣们说我许诺的时候还不是晋国国君,许诺不具备法律效应。所以现在大臣们不同意把地割让给大舅子您呀。我据理力争,大臣们还不同意,没办法只能来道个歉。这事就这么算了吧。(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
忽悠完秦国,对内也不给里克汾阳之邑,还慢慢夺取了里克的军权。(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
夷吾没琢磨明白一件事:手下大臣们不同意割让河西地区给秦国,是想着把土地留下来,让夷吾封赏迎立他的功臣们。没好处,谁愿意迎立你呐?真的以为大家是爱你么?
谁是迎立夷吾的功臣?当然就是不同意割地给秦国的大臣呗,他们都等着夷吾封赏呢。结果迎立夷吾的最大功臣——里克,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还被夺权了。
几个月后,夷吾想起自己的哥哥还流亡在外,担心里克哪天看自己不顺眼了,又弑杀自己去迎立哥哥重耳。于是用里克弑杀奚齐的事为借口,逼里克自杀了。(惠公以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变,赐里克死。谓曰:“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子亦杀二君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这下好了,晋国的大臣们人人自危了。明明是迎立你夷吾的功臣,现在不但没有封赏,最大的功臣还被赐死了。
夷吾过河拆桥的行为其实把自己逼进了绝路。不给秦国河西地区,相当于断绝了秦国这个强援。不分封迎立的功臣,还逼死里克,让手下的大臣们跟他决裂了。夷吾陷入了内外都孤立无援的境地。(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
以德报怨 何以报德!?
【本段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647年冬天,山西大旱导致了饥荒。晋惠公夷吾没办法,找姐夫秦穆公请求粮食援助。(秦穆公十二年,晋旱,来请粟。)
秦穆公在琢磨要不要援助?援助吧?夷吾这个小舅子信用不好,上次说要给的河西地区,毁约没给。现在要是援助了,怕以后吃亏。不援助吧,怎么说也是自己小舅子,脸面上过不去,老婆也不高兴。
秦穆公自己琢磨不清楚,跑去跟大臣们商量。
邳豹说,夷吾这小子不是东西,承诺给我们的河西地区都没给,还想要粮?趁机去揍他丫的吧。(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
公孙支说,饥荒是正常会发生的事情,好歹还是亲戚,必须帮助一下。不然以后秦国饥荒就没人会帮助咱们了。(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
百里奚发言:得罪秦穆公您的是晋惠公夷吾,晋国的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还是援助晋国吧。(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
最终秦穆公决定借粮给晋国,粮食从秦国都城雍都转运至晋国都城绛都,运粮的车队船队络绎不绝,看不到尽头。(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
由于动用人力物力声势浩大,秦国百姓把这次支援晋国粮食事件称之为“泛舟之役”。
公元前646年冬天,秦国发生饥荒。秦穆公想起一年前援助了粮食给小舅子夷吾的事,晋国该还个人情给秦国了吧?秦穆公派人去找晋国援助粮。(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
可是夷吾非但不打算借粮给秦国,还准备趁机攻打秦国。面对夷吾三番五次恩将仇报,秦穆公忍无可忍,起兵反击。(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缪公发兵,自往击之。)
秦晋相互虚与委蛇的日子终于到头了,秦晋之间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韩原之战,爆发。
韩原之战
【本段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秦本纪》】
一开始的战斗过程几乎没什么悬念,晋国几次对秦国恩将仇报,秦人对晋国一肚子怨念,逮着晋军一顿揍。
晋军三战皆败,秦军高歌猛进,抵达韩原。(左传·僖公十五年》三败及韩。)
韩原在哪里?
地理奇书《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晋封韩武子于韩原,即故韩国。韩,今陕西韩城县南十八里有古韩城。
韩武子就是后来战国七雄韩国的祖先,韩武子一开始跟着晋国混,被晋国分封到韩原。(《史记·韩世家》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晋,得封於韩原,曰韩武子。)
那么可以确定韩原之战的地点即是现在山西省韩城市附近。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军打穿了晋国整个河西地区,打到了黄河边上了。
晋惠公夷吾不得不亲自带兵出击。(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
战斗过程相当凶险。
晋惠公夷吾亲自上阵,带兵冲击秦军。一不小心冲太快,前军与后续部队脱节了。晋惠公发现不对劲,赶紧后撤。后撤的时候发生了意外,晋惠公战车的战马踩到了泥坑,战马陷在泥里出不来。(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还而马騺。)
秦穆公见状来急忙亲自率军追击晋惠公。眼看就能俘虏晋惠公了,晋军的后续部队及时赶到,反将秦穆公包围了,并且击伤秦穆公。(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
千钧一发之际,三百多名岐下野人冲了出来,悍不畏死地向晋军发起冲锋。晋军被突如其来的冲击打蒙了,开始溃逃。秦穆公趁机俘虏了晋惠公并脱围而出。(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
三百多岐下野人是这么回事呢?我们知道秦国祖先是靠养马起家的,祖业当然不能断。
秦穆公当初在岐山下养了一群良马,有一天发现很多马不见了。调查之后发现:三百多名居住在岐山下的野人偷了秦穆公的马。偷马干啥?烧烤!居然有人敢偷秦穆公的马?偷了就算了,还回来就好了。什么?居然把马吃了?马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会吃马。这还了得?调查此事的官员抓捕了食马的三百余人,打算绳之以法。(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
秦穆公看到自己国境内的百姓没有东西吃,以致于不得不偷马吃。想想这是自己这个国君的过错,于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说到:“君子不会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我听说马肉性寒,吃马肉不喝酒,人会有损伤。”说完赐酒给食马的三百余人,并赦免了他们。(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
到了秦穆公发兵攻击晋国的时候,三百多名岐下野人听说了,主动要求跟随秦穆公一起出征。晋军包围秦穆公的时候,这三百多人冲出来拼死解救秦穆公,以报达秦穆公食马之德。(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战后复盘,三百多岐下野人应该是秦穆公埋下的后手。三百多岐下野人是主动要求参战的,主观能动性强,士气高,悍不畏死,且绝对忠于秦穆公。这么一支士气高傲、悍不畏死的生力军,在战事胶着、士卒疲惫的时候突然加入战场,结果可想而知。
晋惠公夷吾被秦穆公俘虏,这仗也就打不下去了,秦国在第一次秦晋大规模冲突中拿下头筹。
秦穆公的布局
《史记·秦本纪》中的记载,塑造了晋惠公言而无信、忘恩负义、唯利是图的形象。
《国语·晋语》、《左传》中的记载则不同。
1.晋国不是向秦国请求援助粮食,而是向秦国买粮(《史记·晋世家》晋饥,乞籴于秦。)
【籴dí粜tìao: 籴,入米,买入粮食;粜,出米,卖出粮食。】
买和援助,完全是两回事了。援助,有人情在里边,买,则变成了生意。
2.是秦国主动发起战争,不是晋国主动发起战争。(《国语·晋语》秦岁定,帅师侵晋,至于韩。)
3.大臣们的言论。
公孙支:秦穆公您对晋惠公有恩,晋惠公对于国内的臣民却无恩。我们秦国现在借粮给晋国,施恩给晋国的臣民,晋国臣民会感激秦国。将来我们秦国打着诛灭暴君的旗号讨伐晋国,晋国的臣民则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没有人会反抗。(《国语·晋语》公孙支曰:君有施于晋君,晋君无施于其众······不若予之,以说其众。众说,必咎于其君。其君不听,然后诛焉。虽欲御我,谁与?”)
左传中的记载也是秦国大臣认为要援助粮食给晋国,来收买晋国百姓的人心。(《左传·僖公十三年》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
通过对比《史记·秦本纪》、《史记·晋世家》《国语》和《左传》的不同,大致能还原出当时的真相。
公元前647年,晋国饥荒找秦国买粮。秦穆公卖给了晋国大量粮食,目的是为了获取晋国百姓的舆论支持,方便日后发动颜色革命颠覆晋国政权。
上一篇《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5)—秦国往事 赶早不如赶巧》里讲了秦晋在地缘政治上的冲突。
秦穆公获取晋国百姓的舆论支持,最终目的是为了吞并晋国河西地区,打通向东入主中原的道路。
秦穆公生怕别人不知道秦国卖粮给晋国,造势弄出声势浩大的泛舟之役,进行舆论宣传。同时,运粮队伍声势浩大,鱼龙混杂,运粮的人员之中极有可能夹杂了大量的秦国间谍,窥探晋国的地形、布防情况。
泛舟之役秦国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很有可能是秦穆公在测试秦国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
有点类似新冠肺炎疫情一样,国家层面一纸令下,全国立马能封城抗疫。体现出我国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观国外封禁政策根本无法执行。一旦到战时,动员能力、组织能力会直接决定军队后勤是否能保障、战术目的能否达成。甚至可以说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秦穆公获取了晋国的情报,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一年后,秦穆公想攻伐晋国,夺取河西地区。师出要有名嘛,找个什么理由好呢?
公元前646年,以秦国饥荒为借口,向晋国请求粮食援助,很可能秦穆公还提出了些苛刻的要求,晋惠公夷吾无法答应秦穆公的要求,拒绝粮食援助,秦穆公以此为借口站在道德制高点,入侵晋国。
为什么说秦国是以饥荒作为借口呢?因为秦国在公元前646年冬天说自己饥荒了,并向晋国请求粮食援助。一般来说,渡过饥荒怎么也要到下一年的秋收(9月)之后了。可是秦军在公元前645年9月之前已经打穿了晋国整个河西地区,抵达黄河边上了。打到11月,秦军俘虏的晋惠公夷吾才退兵。
我们之前说过,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是没有常备军的,士兵平时种地,打仗的时候集结。9月之前显然没有到秋收时节,秦国却可以在9月之前集结农业劳动力发动战争,并且打穿晋国整个河西地区。而且还可以不管秋收,一直打到11月。
如果秦国真的在公元前646年冬天发生了饥荒,才刚过几个月,秋收都没到,秦国哪里来的粮食能保证公元前645年的大型军事行动?又怎么可能连秋收都不管了,一直打到11月?很显然,秦国所谓的饥荒是个借口!
援助晋国粮食的“泛舟之役”,是收买晋国百姓的人心。再以秦国饥荒为借口向晋国提出苛刻的援助条件,晋国不肯援助,秦国占领了道德制高点,方便动员军队,鼓舞士气。最后韩原之战爆发,秦国占领河西,并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河东。
秦穆公用了三年时间,步步为营,终于拿下了秦国心心念念的河西地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