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百年河西争夺战(8)——晋文公霸业
河西争夺战(8)
晋文公霸业
【本篇内文言文未经注明部分均出自《史记·晋世家》】
闲鱼个人认为,春秋五霸中,晋文公的霸业其实比较水。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在位时间仅仅九年,在晋文公的霸业中,我们基本看不到他个人是如何治理晋国的。晋文公之所以能称霸其实在于晋国本身的强大实力,又刚好碰上能快速提升政治威望的“子带之乱”和“城濮之战”,不可不谓之因人成事。
原本不太想写《晋文公霸业》这篇,因为内容挺空泛,不好写。但是晋文公在晋国“作爰田”、“作州兵”的改革上,进一步弄出了“三军六卿制”,最终引出了“三家分晋”。之后各国纷纷借鉴“三家分晋”的教训,又形成了后来的“郡县制”。
如果不写晋文公和三军六卿制,我们就无法理解我国早期是怎么从“分封制”过渡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以这篇《晋文公霸业》相当于是一篇引子,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下晋文公的生平。
1.被裹挟的重耳——想要在齐国安心过小日子?那要问问手下的人答应不答应。
2.赶早不如赶巧,秦国找重耳,重耳就来了。
3.“时来运转皆同力”,子带之乱给晋文公重耳送功绩来了。
4.抵御楚国北侵。
被裹挟的重耳
韩原之战后,晋国国内的大臣们积极自救。秦穆公看到吞并晋国无望之后,让晋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随后释放晋惠公回国。
大概是被韩原之战的惨败刺激到了,晋惠公消停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大的作为了。
不知道哪一天的午后,晋惠公默默回想着自己惨淡的人生经历。突然他想起:晋国国君之位本来不是他的,他能当晋国国君,完全是因为秦国干涉晋国的内政。(秦穆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
晋惠公开始琢磨了,将来自己死了,秦国会不会又来干涉晋国内政?这一想就不得了了,因为晋惠公还有个流亡在外的亲哥哥,这个哥哥在法理上更有资格当晋国国君。
人嘛,总要有点事情做,日渐颓废的晋惠公来了精神,为了防止秦国再干涉晋国内政,晋惠公开始追杀他哥哥。
晋惠公的哥哥重耳,在当初骊姬之乱时先逃到母亲家翟国。于法理上,申生死后,重耳的是第一顺位继承人。重耳想着翟国离晋国比较近,将来父亲晋献公挂了,方便回去继位。等到父亲真挂了,重耳又怂了,担心晋国内局势不稳定,怕回去会被人阴了。
犹犹豫豫中,弟弟已经在秦国的帮助下跑回去继位了。木已成舟,重耳也没啥好办法了,呆在母亲家啃老也不错。啃着啃着,弟弟派出的刺客来了···翟国离晋国太近了,刺客天天来,谁也受不了啊。
重耳想来想去,打算去投靠名义上的外公齐桓公。齐国离晋国比较远,齐桓公还是当时的霸主,将来弟弟要是有啥意外,重耳说不定能借齐国的力量继承晋国国君之位。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对他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也挺不错。(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
可惜命运弄人,重耳到齐国的第二年,齐桓公死了,齐国内乱。(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
重耳流亡了十多年,在漫长的流亡生涯中已经没了斗志,想在齐国终老就算了。可是吧,重耳当初逃亡的时候,手下一帮大臣跟着他一起逃亡了。(晋文公重耳,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重耳遂奔狄。······从此五士,其馀不名者数十人。)
你重耳想在齐国终老,可这一大帮子人当初背井离乡跟着你,且不说指望通过你重耳捞富贵,现在连家乡都回不去,要在齐国终老?那可不成!在齐国呆到第五年,眼瞅着齐国衰落,借助齐国力量返回晋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重耳的手下们,实在受不了了。
重耳的舅舅狐偃咎犯和赵衰,跟大伙们一起商量了一下,把重耳灌醉,放到马车上,赶紧离开齐国。(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走了挺远,重耳才酒醒,大怒,气的连自己舅舅都砍。(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
重耳大怒一方面是因为手下趁醉带他离开齐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被手下的人裹挟了,身不由己了。既来之,则安之吧。
君主或者领导都不是那么好当的,不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君主往往只是一个集团推选出来的代表,这个君主必须代表这个集团大多数的利益。当集团里大多数人都对君主的决策不满时,要么君主被推翻换人来当,要么被手下人裹挟着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重耳一行人经过曹国、宋国、郑国、楚国,最后到达了秦国。
赶早不如赶巧
俗话说:赶早不如赶巧。重耳到秦国前刚好发生了件事。
晋惠公病重,在秦国当人质的晋国太子圉觉得他老爹晋惠公儿子太多了。老爹快死了,自己人还在秦国,将来怕是不能继承晋国国君的位置了。(晋惠公病,内有数子。)
思前想后,太子圉悄悄溜了···是真的溜了,溜回晋国去了,招呼也没跟秦穆公打一声···(子圉遂亡归晋。)
太子圉没想明白一件事情:秦国要他作人质是为了什么?第一当然是真的要他当人质,让他老爹晋惠公不要随意打秦国的主意。第二是要和他呆在秦国,多和秦国君臣培养培养感情,大家感情好了,等以后回国继位了,两国不容易发生冲突。第三既然要太子圉来当人质,自然将来秦国也要辅立他继承晋国国君之位,让他感秦国的恩。
如果太子圉不能继位,秦国为什么要养个闲人?所以其实不论晋惠公有几个儿子,打不打算让太子圉继位,晋国君主的位置迟早是太子圉的。毕竟他老爹都是秦国辅立的,就算不能正常继位,秦国也会把太子圉扶上晋国国君之位。所以太子圉其实根本不需要逃回国。
太子圉逃亡回国后,顺利继承晋国国君的位置。(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怀公。)
秦国受到了刺激。我老秦家待你不薄,你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跑了,秦穆公很不高兴。得不到就毁灭吧,既然你太子圉跑了,那我秦国辅立你大伯重耳吧。秦穆公派人去找重耳。(子圉之亡,秦怨之,乃求公子重耳,欲内之。)
好巧不巧,秦国在找重耳,重耳想借力回晋国。双方一拍即合,重耳到了秦国。
秦穆公赶着泄愤,重耳赶着回国,啥也别说了,开干吧
公元前636年刚开年,秦穆公就派兵“护送”重耳回国。说是护送吧,实际上算是打回去。重耳带着秦军围困令狐城,进入桑泉城,攻陷臼衰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重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从晋国国内的反应来看,太子圉不怎么得人心。晋军前往迎战,到了庐柳扎营,就不动了。秦军派出公子挚去晋军军营谈判,又是不知道达成了些什么协议,晋国大夫们直接和秦国结盟了,迎接重耳回去当晋国国君···(《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
壬寅日这天,重耳进入晋军大营,获得了晋军的指挥权。第五天,重耳抵达曲沃城。第六天,重耳在晋武公祖庙里会见了晋国大臣们。第七天,重耳派人杀死晋怀公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壬寅、丙午、丁未、戊申:中国古代记录年月日时间的代词。壬寅排39位,丙午排43位,丁未排44位,戊申排45位。】
子带之乱
重耳继位晋国国君,成为了晋文公。好巧不巧,晋文公重耳刚继位又立马赶上个大事。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春天继位,屁股都还没坐热,秋天周王室就出事了——子带之乱爆发。周天子同父异母的弟弟子带,带领异族攻入周王室的首都,周襄王跑路了。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向秦国和晋国求助,希望能帮忙平定叛乱。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19年,回国继位又是借秦国的力,还要靠秦国送的卫士来稳定国内政局。(秦送三千人为卫,以备晋乱。)
晋文公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没啥威信。也正愁要怎么建立威信。这下不愁了,王子带之乱爆发,周天子请亲戚晋文公去帮忙。
在当时最大的国际威望是啥呢?尊王攘夷嘛。
为啥要尊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有实力顶着其他国家的压力,灭亡周王室,取而代之。既然没法取代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那么周王室始终还是名义上的老大,周王室实力不怎么样,但是招牌还是好用的。所谓“尊王”,其实就是春秋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攘夷就不用说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诸侯国再怎么打来打去,那是内部斗争。异族入侵,那是外部斗争。就像抗战时期,中国内部国民党会发起内斗,但也会一致抗日。
子带借异族的力量打进周王室的首都,又是叛乱又是带领异族入侵,尊王攘夷全有了。帮助周襄王,干掉子带,晋文公的国际声望那还不得立马蹭蹭往上窜。
晋国三月发兵,四月送周襄王回到周天子领地,顺带干掉了王子带。周襄王为了感谢晋文公,将河内的阳樊之地赐给了晋国。
国际上尊王攘夷,国内取得了新的领土。晋文公的政治威望一下子爆棚了。
抵御楚国北侵
晋文公一共在位9年,平定“子带之乱”后,晋文公还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三军六卿”的军事改革,一件是抵御楚国的北侵。
抵御楚国北侵,与另外一件晋文公的私事有关:晋文公在流亡的时候,路过了不少诸侯国的领地,有些诸侯国礼遇了他,有些诸侯国侮辱了他。
根据《史记·晋世家》的记载,晋文公在流亡是经过了以下几个国家:卫国、曹国、郑国、楚国、宋国。
卫国、曹国、郑国都对晋文公有“不礼”的行为,楚国、宋国对晋文公很尊重。
刚好楚国北侵的时候联合曹国、卫国、郑国,围攻宋国。晋文公又瞅准时机跑出来掺和了。
楚国是在没有周王室册封的情况下,自立为王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最高爵位只能到“公”,“王”的爵位称号只有周天子能用。(《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楚国一开始是最低的子男之爵。(《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
后来楚国自身实力扩张才敢无视周王室自立称王。(《史记·楚世家》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南边楚国,西边秦国都被诸侯国视为蛮夷。楚国也不惯着诸侯,既然你们觉得我是蛮夷,那我也就不用遵守中原礼仪,打你丫的。所以春国一直不断北侵,想要称霸中原,取代周王室。
晋国此时如果能够打败楚国,阻止楚国北侵,保护诸侯国小弟,那又将极大提高晋国和晋文公的国际声望。
曹国、卫国、郑国当初对晋文公不礼,现在他们跟着楚国北侵,打他们合情合理,私人恩怨也跟着一起报了。
楚国虽然在晋文公流亡时对他很好,可是吧,晋文公当初也说过怎么报答楚国的恩情:将来晋国要是和楚国打仗了,我退避三舍来报答楚王的恩情。(楚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大战,晋文公信表面守承诺,实际后退九十里,将楚军引诱到城濮。晋秦齐宋联军在城濮放火焚烧楚军,楚军惨败。(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晋焚楚军,火数日不熄···)
同年冬天,晋国与诸侯会盟,朝拜周天子,晋文公称霸。
其实晋文公称霸与其自身能力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大,主要依赖于晋国本身强大的实力。晋国的强大实力来自于晋文公弟弟晋惠公时期的作爰田,作州兵的改革
晋文公的三军六卿制在作爰田作州兵制度上更进一步,激发了晋国军队的战斗力。而晋国作为时代变革的先行者,最终也因为“三军六卿制”最先倒在了试错的路上···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