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学

《永乐大典》里当然没有微积分,微积分是清末李善兰发明的

阅读: 166
1852年,41岁的李善兰离开嘉兴来到上海,加入墨海书馆。此时的李善兰已经是著作等身,且学术界公认的数学大家了,而41岁的年龄也是在学术上出成果的黄金期。在墨海书馆李善兰完成了《几何原本》后九卷、《重学》、《代数学》、《代微积拾级》、《谈天》等大家熟知的著作。这些著作都被冠以传教士口授、李善兰笔录的形式。墨海书馆出版的所有科技类书籍都是在1852年李善兰加入后刊刻的,足以说明李善兰的巨大作用。关于李善兰加入墨海书馆的原因,推测主要还是出于生计的考虑。由于科举仕途走不通,不得不在嘉兴坐馆教书,而数学成就并不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墨海书馆的待遇优厚,因此成为一个权宜之计。而加入墨海书馆的代价就是为洋人代笔,把自己的成就都冠名给洋人。比如墨海书馆发行的《六合丛谈》中的文章只有洋人有署名,而王韬编写的所有内容都没有作者。这种现象其实不难理解,知识分子为五斗米折腰,直到今天仍然非常普遍,比如高校的研究生发表研究成果要把第一作者署名给自己的导师,再比如东方某选的小编加班创作文案成就的却是董某辉。在墨海书馆期间李善兰仍然参加过乡试,希望能进入仕途,可惜还是失败了。直到后来他加入了徐有壬的幕僚,才开启了其仕途生涯。...

读懂李善兰,才能读懂中国古代数学

阅读: 59
李善兰的学术成就要论述的内容太多了,必须要单开一个系列才能说清楚。李善兰李善兰(1811-1882年),原名李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浙江海宁人。李善兰10岁开始学习《九章算术》,15岁读了徐光启的《几何原本》。14岁就中了秀才,但乡试失败。在杭州乡试时碰巧买到了李冶的《测圆海镜》和戴震的《勾股割圆记》。...

《重学》3:李善兰发明了代数学

阅读: 99
重学发展到十九世纪中叶,在中国出现的最重要的一本力学著作就是传教士艾约瑟口译、李善兰笔述的这本《重学》。十九世纪出版的力学著作都没有超出这本《重学》的范畴,也就是说李善兰的《重学》是19世纪中国力学著作的巅峰。李善兰在1852年加入墨海书馆后即开始“朝译《几何》,暮译《重学》”,并在1855年完成了《重学》的内容,也就是说《重学》是李善兰加入墨海书馆后完成的第一部著作。(《续几何原本》是1856年完成。)...

《重学》2:伽利略是19世纪传教士编造的(补充)

阅读: 71
本文主要是关于伽利略的伪造时间,又发现的一些新的线索。哥白尼关于哥白尼和伽利略,目前通行的说法是哥白尼(1473-1543年)提出日心说后并没有立即发表,直到他去世前才同意发表著作,1543年垂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才收到出版商从纽伦堡寄来的《天球运行论》样书,之后就去世了,享年70岁。哥白尼既不是被教会烧死的,也没有被教会限制自由。...

《重学》2:伽利略是19世纪传教士编造的

阅读: 168
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之后,西方传教士再次进入了中国,神奇的事情再次上演。这些研究上帝神祗的传教士摇身一变成了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又一次开始向中国人传授先进的西方科技了。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立了墨海书馆,之后又有多名传教士参与,如伟烈亚力、艾约瑟、合信等。在中国文人的帮助下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如《数学启蒙》、《续几何原本》、《代数学》、《代微积拾级》、《重学浅说》、《重学》、《西医略论》、《妇婴新语》等。这些中国文人最有代表性的是王韬和李善兰。...

《重学》1:清朝科技文化的断崖式衰落

阅读: 60
《奇器图说》的理论部分是《重学》,顺着研究《几何原本》的思路,再去看清初和清末两个时间段关于《重学》的发展。《重学》这个系列是《奇器图说》系列的延续。在清初流传的著述里找到一本《重学》,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数学家薛凤祚。收录在他的著作集《历学会通》第26卷(1664年)。薛凤祚(1599-1680年),出身书香门第,曾师承魏文魁学习中国历算。1652年前后薛凤祚到南京与传教士穆尼阁完成了《天步真原》,与传教士罗雅各、穆尼阁、汤若望交往密切。...

专题•杂文 | 怒向刀丛觅小诗



专题•兵器 | 中国军机系列



专题•打假 | 揭穿西方伪史



专题•人物 | 摇滚教父崔健



专题•人物 | 魔岩三杰传奇



专题•情怀 | ThinkPad



年度爆文